药最网
首页

憋瞎说话!你发在朋友圈微博的每一句话,日后都可成为呈堂证供!10月1日起实施

大件事大件事!

平时爱玩微信爱发朋友圈的亲注意:

从2016年10月1日起,

你在朋友圈里说的每一句话,

日后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不仅如此,

微博



贴吧


还有短信里面说过的话

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这意味着: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


《规定》明确,网页、博客、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等信息,文档、图片、音视频等电子文件属于电子数据。


此外,按照规定,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依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电子数据。电子数据面临被篡改或灭失“危险”时,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或检察长可批准采取冻结电子数据、锁定网络应用账号等方法对其冻结保全。


规定到底是啥意思呢?

下面赶紧跟着晚报君记笔记:

01
何为电子数据证据?朋友圈信息首次列入证据范围




2
如何保全电子证据?办案人员可扣押证据存储介质



3
如何认定电子证据?电子数据可进行破解恢复检查





4
专家解读:只有实施了犯罪证据才会被收集


当然,大家也不必太方,

只有实施了犯罪

这些信息才会作为证据被收集!


广东人常说:

“嘢可以乱食,话不可乱up”

(东西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

是有道理的。

因为在短信或社交平台上乱说话而惹祸上身的事情,

早已有之!


警察蜀黍提醒你:朋友圈发下面这些可能会坐牢


公安部警察盘点了十大可能稀里糊涂就触犯法律的行为,赶紧学一学,以后千万别犯“糊涂罪”↓↓↓


1
群主监管不力触犯法律
 


浙江的谢某建了个微信群,人挺多,每天发言的人也不少。几个月后,张某进群,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张某传发了120多条黄色视频,以逗大伙儿开心。

后经警方调查取证,谢某和张某一起锒铛入狱。张某因触犯刑法,被判传播淫秽物品罪。谢某作为群主,因没阻止群友传播黄色视频,没负起监督管理职责,与张某构成了共同犯罪。
小贴士
别以为群主很好当,建个群就可以啦!当群主有监管责任,糊涂不得。

2
用家人医保卡买药报销被判刑
 
浙江的邹某,70多了,患高血压多年,平日里要吃不少药。邹某的医保药费报销比例少,而丈夫老周的社保卡能报销不少医药费。邹某便让女儿小周,拿着其父亲的社保卡去医院配药。合计报销11376.64元。

 案发后,母女俩退回全部报销药费,并被人社局处以罚款22753.28元。母女俩双双因诈骗罪被判处拘役3个月,缓刑5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小贴士
情理上可以同情的事情,在法律上却是不能容忍。

3
老赖欠钱不还获刑一年半
 

四川成都的熊某,欠顾某140万,拖了三年不还。面对老赖,无奈的顾某将熊某告上法庭。法院判熊某限期还钱后,熊某拒不履行相关义务,法院强制执行熊某仍以“自己没钱”欠债不还。

据查,熊某有能力而拒不履行义务,最终法院以拒不履行法院判决、裁定罪,判处熊某有期徒刑1年零6个月。
小贴士
老赖们要小心,恶意欠钱不还,现在要跟你们“逗硬”了。
4
当“枪手”不再无罪一身轻
 

北京的虎某为通过考研,找“枪手”候某替考。结果,候某一进考场就被识破,当天被公安机关抓获。虎某得知后惊出一身冷汗,只得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今年1月14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当庭宣判:候某、虎某犯取代考试罪,分别被处拘役1个月。
小贴士
当投机取巧遇上高违法成本,跃跃欲试者该敲响警钟了。

5
超速、超速、超速就是犯罪
 

您知道醉驾能获刑,但知道超速也犯罪吗?去年11月1日起,开校车或客车严重超速或超员也是犯罪,且获刑的不仅是司机,如车辆管理者和所有人负有直接责任,也要一起被定罪。
小贴士
校车、客运车辆安全事关重大,别拿他人生命开玩笑。

6
销售注水肉获刑15年 不冤!
 

江苏的杨某为了谋取暴力,在增加份量上动了点脑筋,销售注水猪肉50万斤。最终,法院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杨某有期徒刑15年,罚金280万元。
小贴士
全社会都绷紧了严把食品安全关的弦,还敢触碰高压线,这严罚,不冤!

7
拖欠工资也坐牢
 

方某开了个服装加工厂,因经营不善,拖欠员工工资近7万元。方某为不支付工资竟躲了起来,工人们无奈只好向劳动局投诉。面对劳动局的执行令,方某到期仍不支付。最终,方某因恶意欠薪,被处获刑1年3个月、罚金2万,拖欠的工资要照付。
小贴士
这也是老赖的一种,跟他们动真格了。

8
非正常上访会犯罪
 
浙江东阳的徐某,丈夫因公死亡,徐某对丈夫单位的善后处理不满,多次上访,被公安机关查处并训诫后,徐某与丈夫单位达成协议,并签了字,领了补偿款。但随后,徐某反悔,又多次到非信访接待场所上访,公安机关对其处以行政拘留10天的处罚。但徐某仍继续非正常上访,最终徐某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处以刑事拘留。

9
微信传谣是犯罪
 


朋友圈,就像谣言大熔炉,形形色色、真真假假,让人难辨真假。去年9月,湖南浏阳有四个人因在微信朋友圈转发“有犯罪团伙来浏阳抓儿童、挖器官”的谣言被拘留罚款。
小贴士
造谣传谣都是犯罪,咱能不造谣,咋做到不传谣呢?就一点,自己不能判断真假的信息不转发。

10
踹警察一脚,她被定罪
 
2014年,北京的两名民警准备将涉嫌酒驾的男子带回派出所调查,但其90后妻子护夫心切,一脚踹向民警裆部,导致民警受伤。最后,这名90后的泼辣媳妇,被公诉机关以妨害公务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小贴士
对警察的处罚不满,可按程序申诉,使小性子暴力袭警,是犯罪。

怎样,清楚了吗?以后做事儿千万要留心啊!


朋友圈,这些信息少晒!


除此以外,微信朋友圈,以下7种情况少晒!根据安全人员的研究,朋友圈越来越成了敏感信息泄露的“重灾区”。为了不成为黑客、骗子、小偷的“业务对象”,你在晒朋友圈的时候要控制、控制、再控制。


全家福照片少晒

一旦泄露家庭成员信息,容易给不法人员创造行骗、行窃的机会。尤其是老人、小孩的信息,更要注意保护,包括姓名、幼儿园和学校的地址等。上下学路线、上下班路线也要少发。


晒娃有不小风险

有些爱晒孩子的家长没有关掉微信中“附近的人”这个设置。骗子就是通过微信搜索“附近的人”,来成功获取信息的。


外出行程要保密

外出时,日程安排、行踪等信息不要泄露,不然容易让他人钻了家中无人的空子行窃。外出期间,能够显示姓名、身份证号的车票、护照、飞机票等不要“晒”。


贵重物品要少晒

对于女性来说,贵重饰品、名牌包等少“晒”为宜。


个人信息不要晒

不用怀疑,坏人也会使用大数据。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在照片中不要出现特征明显的东西,例如你的家门钥匙、车牌号码,更不用说身份证、驾照和护照了。


突发状况别乱晒

外出购物、旅游、驾车,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如人群拥挤、道路堵塞、发生交通事故等。这类信息在不掌握真实情况前不盲目散布、转发,不然可能会引发恐慌,或被编造成谣言转发、扩散,产生负面效应。


抱怨牢骚要少晒

对于自己在情感、工作上的问题,牢骚、抱怨类信息也应少发,既容易引起不怀好意的人注意,也有损人际关系。

多加小心没有错哦!




当然,如果做到这一招,

你一定会成为朋友圈里最受欢迎的人——


来源:羊城晚报新媒体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