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一盒仅售7.8元,治疗罕见的婴儿痉挛症的注射用促皮质素,在很多家医院难觅踪影,而“黑市”上却卖到4000元。对于廉价药荒,虽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过一些措施,但由于落实不到位,如同“开了方子,没下药”,导致廉价药荒一再上演。
从鱼精蛋白到促皮质素,越来越多的廉价药,似乎只能在黑市里“苟延残喘”。
注射用促皮质素这类廉价药出现“药荒”并非个案。5年前就有记者采访过,因常用的“鱼精蛋白”短缺,部分医院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停滞”。直到目前,这一问题依然存在。
此外,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常用价廉药”比如甘草片、酵母片(食母生)等,在医院和药店都难觅踪影。不过因为有替代品,这些药悄悄地消失而没引起波澜,只是新药价格已经贵了许多。
令人倍感纠结的是:针对这一症结,其实早在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从生产、流通、价格、招采、使用等各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然而,廉价常用药“雨打风吹去”的进程,似乎是停不下来的节奏。
2011年下半年,鱼精蛋白在多省市缺货。2016年中,媒体依然在热议着鱼精蛋白一药难求的悲怆。救命的廉价药断供,“药方”也开了,剩下的解释,只怕有两个:一是这个药方未必是对症下药;二是药方好、未下药。
结果呢,事实上,更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廉价常用药,早就烟消云散了。
今年初,据相关报道,受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利润不足等因素影响,西地兰、注射用红霉素、潘生丁等多种供应数十年的基本药物,正逐渐从市场上消失,患者只能用其他高价药替代。
一项对全国12城市40余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有500多种,其中有342种短缺。
眼下来看,廉价常用药在职能部门的拯救中依然呈现出“无力回天”之势,恐怕要从根本上反思拯救路径。简单说,廉价药不受待见,道理大家都了然于心:一是因为企业无利可图,二是因为院方无利不起早。
这两个问题,如果靠单纯的市场化路径来解决,必然就是眼下的样子——因为企业是逐利的,医院也不是做福利工作的,不能指望靠企业责任或道德吁求来纾解廉价药和利润率之间的症结。
于此语境之下,治标之计当是建立紧缺廉价常用药的流通体系,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延误治病救人。只是,职能部门似乎更该先迈一步,在廉价药拯救大战上稳步前行。
至于治本之策,在药企和医院无法兜底的前提下,唯有公共财政赐予救命的廉价常用药“洪荒之力”:一是该补贴药企的不能小气,二是该支持医院的就得硬气。
用好财政政策,然后再去刚性考量处方里廉价药的比例,还怕患者拿不到廉价药救命吗?
把花在仿制药上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拯救廉价药上,也许注射用促皮质素等药品,就不至于如此命途多舛。
每一张处方、每一道用药环节,都是健康中国的分量,更关乎医改获得感的质量。一句话,救命或常用的廉价药,不能当真就这么“雨打风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