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医药达沃思】重点药品监控让大品种很不爽,医院销售想上量?别太任性!


常言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这次,医院市场的大品种“摊上事儿了”!11月8日,安徽卫计委发布《关于加强重点监控药品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加强全省公立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采购、使用和管理。


在达达君看来,此次安徽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措施既细致,又严格,各大医院将不得不调整用药结构,以适应上述《通知》的目标和要求。而那些不幸躺枪受到监控的药品无论是使用量还是价格,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


达达君认为,随着全国各地相继推出重点监控药品目录及其管理办法,降低公立医院的用药量将成为趋势。而对重点监控药品的严格管理,其实与控制“药占比”、医保控费关系密切!


达达君在这里向众亲说说相关部门监控重点药品后,对医院药品市场的影响,以及企业的应对之策。


阶梯降价,月过500万即重点监控


《通知》要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要依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加强处方点评体系建设,并结合本机构药事管理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现状,每月对重点监控药品及采购金额排名前十的药品开展专项处方点评。各级卫生计生部门每季度对采购金额排名前十的重点监控药品,组织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中心等开展第三方处方点评。达达君发现,安徽要求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和公立医院要依据重点监控药品专项点评和第三方处方点评结果,探索建立价格谈判和阶梯降价机制,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


那么,如何进行价格谈判和阶梯降价?2015年底,福建省就曾发布《2015年特定限价药品及血液制品谈判采购实施方案》,对列入特定限价谈判目录的药品,报价要在本品规全国最低价的基础上降幅至少5%。对特定限价谈判入围的药品,列入该省重点监控使用药品,对其在医疗机构的合理使用、销售等情况按月监控,以逐月累计的方式计算月平均销量,依据销售量情况实行阶梯降价。对那些在全省月平均销量超过500万元的品种,从超过销量限额的下一个月起,按每超过2%,采购价格下降0.5%支付药款。


根源还是控费,大品种自然最受伤


达达君认为,安徽模式中的“价格谈判”与“二次议价”不同。“二次议价”是医院在实施“带量采购”时进行的,重点是降价;医院对重点监控药品和排名靠前药品的“价格谈判”是为了限量(也会限价,但主要目标是限量),重点是解除医保支出困难、限制过度用药。


从重点监控品种的管理办法来看,最受影响的是医院市场的大品种,因为它们“树大招风”!当然,实施价格谈判和阶梯降价也有它的合理性——既然你是大品种,政府就会抓主要矛盾,你也有通过价格谈判被降价的承受力——这相当于你被“带量采购”了;阶梯降价的理由更充分了:你在某个省的月平均销售量超过500万元,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你是不是应该拿点钱出来回馈这个市场?再说了,医院要控制“药占比”,你这么呼拉拉的上量,人家当然要控制,但如果你势头太猛,控制不了,那就按梯次收你一定比例的“炭排放费”,你应该想得通!价格谈判时,按常规来说,将按照产品排名提出相关的阶梯降价要求,不过各个医院的规则可能会不一样。


达达君认为,安徽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模式和11月开始执行的“两票制”,与国务院11月8日发布的《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保持了高度一致,这是不是预示着大品种的好日子快过到头了!


不能“放肆”销售,企业怎么办?


目前,全国多地已陆续开展重点药品监控工作。2015年云南发布《关于加强医疗机构注射用辅助治疗药品使用管理的通知》,其目录包含122种辅助治疗药品。今年2月,四川省卫计委发布《关于建立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制度的通知》,并制定了《四川省重点监控药品目录(首批)》,对质子泵抑制剂、中药注射剂、辅助用药3大类25个品种药品开展临床应用重点监控。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中提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要列出具体清单,对辅助性、营养性等高价药品不合理使用情况实施重点监控,初步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势头。在控费的大背景下,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省市加入到严控重点药品的行列。


在各地纷纷开展重点药品监控以后,医药企业,尤其是在医院市场拥有大品种的企业面临尴尬的局面:做销售的不能再“放肆”销售产品了,还得想方设法控制销量。而有些药品由于使用广泛,很容易上量,且销售量很有可能会靠前,这样一来,企业要么减量,要么降价。


也就是说,大品种企业在某省开展药品推广时,不能再“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了,销量上得过快,不一定赚到的利润就多,省区经理须环顾左右而动:如果一个大品种在某个省销售量上涨过快,肯定会引起管理部门的注意,最终会实施价格谈判和阶梯降价,降低药品的利润空间;当然,如果上涨太慢,既不能抢占市场先机,又完不成企业下达的销售量指标。因此,他们必须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样一来,产生的第一个后果就是医院的用药量,特别是大品种的用药量会明显下降;第二个结果是,一家企业在同一个省份市场可能会同时推出A、B两个适应症相同的品种,实行A、B角模式:当A药品已经或即将被“重点监控”时,或者A药品“在全省月平均销量超过500万元”而且上涨过快时,用B药品取代A药品,重点推广。


另外,企业需对自己的产品策略进行调整,从研发开始就跟着国家政策导向走。如以前主要以抗生素品种为主,现在就不再把抗生素当作主要发展方向,而是向其他如消化系统、抗肿瘤药物领域转型。


此前,在医院市场比较有优势的是“独家+医保+空间好+全科室用量大”的药品,今后,企业应向“有疗效、在指南、独家或2家、空间相对好、厂家返费及时、有学术”的药品领域转型。


作者:达达君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视为侵权。 本公众号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投稿邮箱:285440969@qq.com)



广告链接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