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带你读名著学中医药,那些古典文学中的中医药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西游记》中的中医药

小说《西游记》在第三十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中,有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其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已、竹沥、茴香九味中药名。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揭示了《西游记》的情节,颇值玩味“益智”指的是受唐王之命赴大西天即天竺的大雷音寺取“大乘经”的矢志不渝的信念;“王不留行”指的是唐太宗排驾亲自为御弟三藏饯行,并与众官送出长安关外;“三棱子”指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个徒弟;马兜铃正是唐三藏师徒与小白龙马一起“乘危远迈杖策孤征”,匆匆赶路的形象和声音;“茯苓”是指西天如来佛祖;“防己”、“竹沥”指唐僧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像新采的竹茎,经火炙后沥出的澄清汁液;“茴香”谐音回乡,指取经成功返回唐朝。《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从近两于味中药的药名中,选择了能表达小说内容的几味中药,借中药名称与全诗浑然一体,巧妙地紧扣小说的主要情节,令人拍案叫绝。


在第二十八回里,吴承恩还用药名写了一首《西江月》的词,描写孙悟空对进犯花果山残杀众猴儿的猎户,进行抵抗的情景。

 

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

 

这里用了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9个中药名,生动地描写了当时激烈拼杀和猎户残亡的战斗场面。

 

在替朱紫国国王诊病时竟强词了中医诊断学上“四诊合参”的道理。书中六十八回有诗道:“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望闻问切四般,缺一乏时不齐全。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第二闻声消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怎生便;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我不望闻并间切,今生莫想得安然”。这首“四诊合参”的诗,讲得头头是道。孙悟空说完拿出金线替病人诊脉,分清寸、关、尺三部、再调停自家呼吸,分定四丘、五运、七表、八里、九候、浮中沉、沉中浮,最后辨清楚虚实之端,诊断此由惊恐忧思引起的“双鸟失群”之症,用乌金丹进行治疗。果然,国王的疾病就被治愈了。沙和尚不甘示弱,论述大黄道:“大黄味苦,无毒,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郁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此行药耳”。猪八戒对巴豆也有妙说:“巴豆味辛,性热,有毒,削坚积,荡涤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用。”即便太医院官也深知药性:“兜铃味苦寒无毒,定喘消痰大有功。通气最能除虫蛊圉补虚宁嗽又宽中”。


药方治相思


元代戏曲家王实甫,写下了不朽名剧《西厢记》。在《西厢记》中,有一折戏叫《张君瑞害相思》是戏中的重点场次。

 

这出戏说的是张君瑞和崔莺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但碍于封建礼教,不能在一块倾诉衷肠,永结秦晋之好,以致张君瑞害起相思病来。

 

凑巧,这时崔莺莺的贴身丫环红娘来到,告诉张生:

 

“有一药方送来与先生亭。”“用着几般儿生药,各有制度,我说与你:‘桂花摇影夜深沉,醋酸当归浸’。”

 

末云:“桂花性温,当归活血,怎么制度。”

 

红唱:“面靠着湖山背阴里窨,这方儿最难寻,一般两眼令人恁。”

 

末云:“忌什么物?”

 

红唱:“忌的是知母未寝,怕的是红娘撤沁,吃了呵,稳情取使君子一星儿‘参’。”

 

这一剂药确实对症,治好了张君瑞的相思病。

 

原来莺莺托红娘,前来与张生订约,红娘寓意药方,借用桂花、当归、知母、红娘子、使君子、人参六味中药名,巧妙而含蓄地传递了“情报”使医药充当了穿针引线缔结良缘的纽带。

 

从这出戏里事我们可以看出剧作者是知医识药的,他嵌入药名十分贴切(知母、红娘)、含蓄(使君子、人参),一语双关,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镜花缘》中的中医药

中医药在中匡历史悠久,已掺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李汝珍的《镜花缘》中,就精彩地记载了应用中医药的例子。如中药雷丸(寄生虫药)作用与功效的介绍,令人过目不忘、印象极深;而在描述旅途中种种遭遇的同时,又很具体地记载了中药急救技术和备急中成药。

 

书中二十七回中讲到唐敖生病,被暑热熏蒸,感觉头昏目,向多九公讨“街心士”服用。多九公说:“你不过偶尔受些暑气,只消嗅些‘平安散’就好了。”立即取出—个小瓶、唐敖接过,揭开瓶盖,将药末倒在手上,嗅了许多,打了几个喷嚏,颇时神清气爽。其处方是:

 

西牛黄四分,煅石膏二两,大赤金箔十张,冰片六分,麝香六分,蟾酥一钱,火硝三钱,滑石四钱。将上药共碾为极细末,用瓷瓶收贮,不让透气。

 

多九公介绍其功效说:“专治夏月受暑,头目昏晕,或不省人事,或患痧,或腹痛。吹入鼻中,立时起死回生。如骡马受热晕倒,将此药吹入即苏,故又名‘人马平安散’。古方用朱砂配合,老夫恐他污衣,改用白色。”肴来,这的确可以作为夏季长途旅行的备急中成药。

 

《镜花缘》一书论及中医内容较为全面,内外妇儿诸科内容无一不有,涉及的病症包括:中暑、痢疾、跌打损伤、胎漏(先兆流产)、饱胀、痘疹、小儿惊风、便血。作者对中医医理的阐释有相当的水平,如对小儿惊风的医理做如下分析;“小儿惊风,其症不一,并非一概而论,岂可冒昧乱投治惊之药,必须细细查他是因何而起。如因热起则浒其热;因寒起则去其寒;因风起则疏其风;因痰起则化其痰;因食起则消其食。如此用药,不需治惊,其惊自愈,这叫做‘釜底抽薪’。再以足尾俱全的活蝎一个,用鲜薄荷叶四片裹定。火上炙焦,同研为末,白汤(米汤)调下,最治惊风抽掣等症。盖蝎产于东方,色行属木,乃是厥阴经之要药。凡小儿抽掣,莫不因染他疾引起风木所致,故用活蝎以治风,风息则惊止,如无活蝎,或以腌蝎泡去咸味也可,但不如活蝎有力”。从中可见辨证清楚,用药细腻,辨证与辨病有机地结合而选药极为恰切。

 

另外在二十七回中,唐敖到了巫咸国思了痢疾,多九公为他词剂一张药方,服后痢疾便止。此方的加减化裁,也非常详细。

 

此外,书中也穿插了一些虚构的情节,借以嘲弄一些医疗陋习和庸医。如二十二回中,作者借林之祥的口痛快淋漓地怒骂那些不学无术、草菅人命的庸医;“医书也未读过,又不晓得脉理,竟敢出来看病,岂非以人命当耍么”。


《坚瓠集》中的药名信


清代褚人获的《坚瓠集》是一部笔记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有一段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讲的是一对夫妻巧用药名信,互述离别相思之情。

 

一女子因思念远方的丈夫,便用中药名给他写了封信。信曰;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元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

 

信中恰当的借代、形象的比喻,确切的引语,巧妙地运用了12个中药名,深刻地表达了她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情意缠绵,令人心中悬挂。

 

丈夫接信后,亦用药名回信曰:

 

红娘子一别,桂香枝己凋谢矣!也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苑,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故待从容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返乡,至时有金钗相赠也。

 

丈夫亦是用了12个中药名,表露出另一番异地情思。这一妇唱夫随的药名信,巧借药名,传情送意,页可谓妙语连珠,韵味无穷,令人拍案叫绝。


《红楼梦》中的中医药

《红楼梦》描写了大量的医学活动。有人做过统计,《红楼梦》中涉及的医药卫生知识计290多处,5万余字。使用的医学术语161条,描写的病例114种,中医病案13个,方剂45个,中药125种,西药3种。—部小说中包合如此丰富的医药知识,这在中外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如《红楼梦》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风,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中的薛宝钗年幼时得了一种病,任何名医仙药都不见效、后遇一位瘌头和尚诊治,说是胎里带来的热毒,开了一个“海上方”,另给了包药末子作引子。宝钗服后见了效。这“海上方”实际上除了露、霜、雪和蜂蜜外,再就是四种花。即春天的白牡丹,夏天的白荷花,秋天的白芙蓉,冬天的白梅花四种花的花蕊。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中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等,辨证精当、用药合理,效果确实。

 

贾蓉之妻秦可卿病了,请了个才学极高的人。脉毕贾蓉问道:“先生看这脉息还治得治不得?”先生道:“看得尊夫人脉息;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虚而无神。其左寸沉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太虚;右关无神者,乃脾土被肝脉所克制。心气虚而生火,应现今月经不调,夜间不寐;肝家气滞者,应胁下胀痛,月经过期,心中发热。肺气太虚,头目不是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所克制者,必定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据我行这脉,当有些证候才对,或以这个为喜脉,则小弟不敢闻命矣。”分析得合情合理,难怪秦可卿贴身婆子说道:“先生说得如神,倒不用我们说了。”作者在这里借张太医之口,将秦可卿的脉息、证候、病原说得头头是道。特别是他递给贾蓉的那张“益气养荣补脾活肝汤”药方,方中用了十七味中药,每一味药均用得恰到好处,无懈可击。难怪贾蓉将这张方子和证情讲给他父亲贾珍听后,贾珍笑道:“他原不是那种混饭吃,久惯行医的人。”

 

再如第二十八回”黛玉说大夫叫自己吃“天王补心丹”。“天王补心丹”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中成药。由熟地、白茯苓、人参、远志、当归、杜仲等十八味中药制成。功能为补心、养血、安神。适用于心血不足、神志不宁、心悸、盗汗、心烦、失眠等症。而林黛玉幼时即“怯弱不胜”、“有不足之症”,医生诊断为“气弱血亏”。气弱则抵抗外邪的能力差,所以她既“禁不住一点风寒”,电“抵御不了暑热”,又园阴血不足,易生虚火,常常“面上作烧”“腮上通红”。且夜间盗汗、咳嗽咯血。按今天的诊断标准,黛玉当是肺结核无疑了。但在当时没自特效药的情况下,曹雪芹让其服用“天王补心丹”当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草木传》中的中医药


《草木传》是蒲松龄撰写的一个剧本,其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剧中角色均由草木充当,实际上是替中草药作传,故名《草木传》。运用生、丑、旦、净等戏剧行当加以演义,将药物人格化、情节故事化,把中药搬上戏剧舞台。角色的形象,也根据药物的性能,特征来刻画,如甘华的老成持重,番木鳖的强悍成虐,大黄的勇猛刚毅,菊花的清高素寒等。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借用药物问的性能的生克制化关系,如甘草与“逐山寨”大王海藻、大戟、甘遂、芜花间的冲突,即与中药“十八反”的内容相呼应。至于角色对白,唱词以及所用道具,无一不是由药物及相关含义组成,内容包括性能、功用、产地、形态、炮制方法等。

 

《草木传》这本书里,共介绍了常用中药500余种,井有不少方剂台词。如肺汤,蒲松龄写道:“那一日在天门冬前,麦冬门后摇了摇马兜铃,内出两位妇人,一个叫知母,头戴—枝旋覆花,擦着一脸天花粉;一个叫贝母,头戴一枝冬花,搽着一脸玄明粉。金莲来求咳嗽良方,黄芩抬头一看,即知积实是止咳奇药,放下马兜铃,汇成一方,便把那热痰喘嗽一起治去”。他把清肺汤的药物组成、方剂功效纳入剧本中,绘声绘色地使人们掌握了方药知识,又领略了文学风采。

 

《草木传》幽默风趣,寓中医药知识于娱乐之中,堪称本草知识人文化的典型。



微信扫一扫,欢迎关注“厦门济元医药”微信公众号,传递健康知识及企业最新资讯,每天与您互动!
互动热线:13666041666



济元医药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