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叶。
全国各地有栽培,主产于河南、安徽、四川、湖南、河北、广东,其中以河南、安徽产量大,并以亳桑叶质量最佳。
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本品多皱缩、破碎。完整者有柄,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宽卵形,长8~15cm,宽7~13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锯齿或钝锯齿,有的不规则分裂。上表面黄绿色或浅黄棕色,有的有小疣状突起;下表面颜色稍浅,叶脉突出,小脉网状,脉上被疏毛,脉基具簇毛。质脆。气微,味淡、微苦涩。
苦、甘,寒。归肺、肝经。
本品质轻疏散,苦多甘少,苦寒清泄,甘能益润。入肺经,能疏散风热、清润肺燥;入肝经,能清火益阴而明目,并兼凉血而止血,主治风热、燥热、血热所致诸疾。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凉血止血。
(2)肺热燥咳。
(3)肝阳眩晕 ,目赤肿痛 ,视物昏花。
(4)血热吐衄。
桑叶配菊花
桑叶苦甘寒,菊花辛甘苦微寒,二药均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合用后药力更强,善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肝热目赤、肝阳眩晕及肝肾亏虚目暗不明。
桑叶配黑芝麻
桑叶平肝益阴明目,黑芝麻补精血润肠。二药合用,补肝肾明目力强,治肝肾亏虚视物昏花效佳,兼肠燥便秘者尤宜。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眼或捣敷。润肺止咳宜蜜炙用。
本品性寒,故脾胃虚寒者慎服。’
《本草纲目》云“史言魏武帝军乏食,帝得干葚以济饥。金末大荒,民皆食葚,获活者不可胜计。则葚之干湿皆可救荒,平时不可不收集也。”
古时还用桑根皮做外科手术。《本草纲目》云:“苏颂日桑白皮作线缝金疮,肠出更以热鸡血涂之。”《圣惠方》治发脱落,桑白皮剉三升以水淹没,煮五六沸,去渣频洗之润之很效。
唐代《养疴漫笔》载一桑枝治嗽养生案:“越州一学员叫仇山村,少年苦嗽缠身,咳嗽不止,百药不效。成年后,一老师授一单方,教他取桑树,用南向柔枝一束,每寸折纳锅中,共二十一枝,以水五碗煎至一碗,盛瓦器中,渴即饮之。服一月而愈。”
《夷坚志》云:“严州山寺有一游僧,形体赢瘦,饮食甚少,每夜就枕,满身是汗。迨旦,衣皆湿透,如此20年,无药可治。监寺僧日:‘吾有绝妙验方,为汝治之。三日后,宿疾痊愈。”其方单用桑叶一味,乘露采摘,焙干碾末,每日2钱,空腹用温水汤调服。
《本草纲目》有洗青盲法:“昔武胜将军宋中孚患此(青盲即青光眼)二十年,用此法,二年目明如故。屡有效验。”其法是:“新采青桑叶阴干,烧存性,于瓷器内水煎,倾出药液澄清,温热洗目。每日一次。”
《神农本草经》云:“桑叶除寒热出汗。”金元四大家朱震亨《丹溪心法》云:“经霜桑叶研末,米饮服,止盗汗。”《本草撮要》云:“以之代茶,取经霜者,常服止盗汗”。桑叶经霜力全力厚,老更佳。《百草镜》云:“须大雪压过,次日晴采下,线穿悬户阴干,色青黑,风吹作铁器,故名铁扇子,冬至后采者良”。
《本草经疏》:“桑椹者,桑之精华所结也。”《滇南本草》云:“桑椹益肾脏固精,久服黑发明目。”
明代解缙诗云:
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
为国为民皆是汝,却教桃李听笙歌。
相传宋代时,某日严山寺来一游僧,身体瘦弱且胃口极差,每夜一上床入寐就浑身是汗,醒后衣衫尽湿,甚至被单、草席皆湿,20年来多方求医皆无效。
一日,严山寺的监寺和尚知道了游僧的病情后,便说:“不要灰心,我有一祖传验方治你的病保证管用,还不花你分文,也没什么毒,何不试试?”翌日,天刚亮,监寺和尚就带着游僧来到桑树下,趁晨露未干时,采摘了一把桑叶带回寺中。叮嘱游僧焙干研末后每次服二钱,空腹时用米汤冲服,每日1次。连服3日后,缠绵20年的沉疴竟然痊愈了。游僧与寺中众和尚无不惊奇,佩服监寺和尚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