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今年的主题为“我们能,我能战胜癌症(WE CAN,I CAN)”。著名表演艺术家陶玉玲跟癌症抗争了25年,先后患过三种癌症,但依然快乐的活着。在她看来,“是家人、朋友、同行、和观众给了我爱和鼓励,所以我一直都是快乐的面对疾病。”。
李开复也在癌症治愈后感叹,他感受到了亲人和朋友们真心的爱,他们的陪伴让他度过了最难忘的时光。“让我的亲人、朋友知道我真心爱他们,是他们让我的生命充满了温暖和光辉。”李开复说,要跟他们一起度过难忘的时光,让我们彼此的生命都记住在那个时刻里我们互放的光亮。
癌症对于大众来说,仍然是让人感到恐惧的疾病。那我们如何消除对癌症的恐惧心理,如何以积极的态度与癌症做斗争,利用现有的综合治疗方法,实现我们的治疗目标,使生命之路走的更远!
正确认识:癌症就是一种慢性病
医疗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在癌症患者中,有1/3是被吓死的。
“谈癌色变”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对恶性肿瘤的恐惧。说癌症患者有1/3是被吓死的,就是患者患病以后产生的恐惧和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到免疫力、饮食、睡眠等,患者又不能正确应对和调适的结果。
其实,癌症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并不是不治之症。它与心脑血管病一样,也是种慢性病,只要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1/3可以预防;1/3可以治愈;而还有1/3则可以通过改善症状减轻病人痛苦,让病人有尊严地活着。
癌症不一定非要治愈
“一旦不幸患上癌症,患者的共同愿望就是希望能彻底把肿瘤从身体内消灭干净。但这样的愿望实际上不是那么容易办到的。”人们既要纠正“癌症是不治之症”的观念,也要纠正“癌症一定要治愈”的观念。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都很难治愈,癌症为什么一定要治愈呢?而且随着抗癌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在不断延长。
“当无法完全战胜敌人的时候,僵持,也是一种胜利。”为了达到与癌症的平衡,患者及家家属,都应该学会正确面对癌症,甚至与癌症做朋友,坦然地去直面它、理解它、与它来一场生命的对话,实现与它的“和平共处”。
活得好活得久是最终目标
肿瘤治疗不能以消灭肿瘤为唯一目标,如果一个治疗方案能让患者多存活数月,使肿瘤缩小若干个百分点,但却以损害患者生活质量为代价,则这种治疗实际上并无多大意义。因此,传统的致力于将所有肿瘤消灭根治的治疗观点已不适用。
而现代的治瘤理念是,通过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从根本上抵抗肿瘤细胞,以达到延长生命时间,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活得好”是基础,只有生存质量高,延长寿命才更有价值。
坦然面对:淡化自己的病人角色
许多人得知自己患癌后,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能做,那也做不了。其实大可不必强化自己的“病人角色”,而应该量力而为,恢复自己正常人的生活。
如果不良情绪长期存在,可使免疫系统识别、消灭癌细胞的功能大打折扣。因此,癌症患者在生活中要尽量保持身心放松,一旦有了不良情绪,可以向家人、朋友、医务人员宣泄、倾诉,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当然必要时也可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多接触大自然定期复查
癌症病人要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生命的伟大,病痛的渺小,心胸可能会豁然开朗许多。运动也可加速人体血液回圈、新陈代谢、促进排毒。当然,能否运动得听取医生的建议。
同时,由于癌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疾病,患者出院后也应按医生约定的时间,或自己发现有任何不适等,都应及时到医院复查。
配合治疗: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
在癌症检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家属出于善意常会要求院方配合一起向患者隐瞒病情的真相,将生癌说成没生,将恶性说成良性,将晚期说成早期。这样或许是让病人得到了暂时的心理安慰或平衡。暂且不说这种隐瞒剥夺了患者的知情权,仅就于治病而言害处甚多。因为这样的就诊过程,不仅扰乱了医生的正确判断,还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掉以轻心,治疗的依从性降低。
在癌症的治疗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会让患者及其家属痛苦不堪。出现这种情况,既不能轻言放弃,丧失继续治疗下去的信心,又不能死挺更扛,病人和家属都要保持与医生的沟通,了解一些必要的医学常识和治疗的副作用,并为之做好准备。这样可以在遇到问题时更加从容,让自己做一个明白的患者,配合医生做出科学的判断。
情感支撑:家属的照顾和支持不可或缺
和癌症和平相处,不代表牺牲生活品质,更是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不仅需要患者本身注意自我调适,家属的照顾和支持也不可或缺。
家属的情绪和心态会直接影响到病人。所以在亲人罹患癌症的事实面前,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病人面前要做到“内紧外松”,哪怕是病人病危时也不能在病人面前眼泪纵横,在情绪上要做“促进派”,绝对不要做“促退派”。
另外,癌症患者和家属不妨有意识地寻找一个圈子。由于圈子成员有某些共同的遭遇,所以更容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个圈子可以是网络方面的,也可以是病友之间的。如果能发挥主动性,去当一个圈子的带动人,那么你获得的精神力量将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