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她说自己是清华学渣,却成为科幻作家,拿了雨果奖!


  就在我们为中国女排欢呼的时刻,第74届雨果奖颁奖典礼在美国堪萨斯城举行,中国科幻女作家郝景芳凭借其作品《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这是继2015年刘慈欣凭《三体》获奖之后,中国科幻作家再次获得这一殊荣。



  △中国科幻女作家郝景芳获得雨果奖


  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构建了一个极端的情景,大概在 22 世纪,北京空间分为三层:第三空间是底层工人,第二空间是中产白领,第一空间则是管理者。


  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郝景芳却称自己是学渣,之前有一篇在清华校友圈流传很广的文章,叫《论一个清华学渣的自我修养》,就是她写的。一起拜读下科幻女神的这篇文章。





论一个清华学渣的自我修养


郝景芳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清华觉得自己是学渣,至少我自己一直觉得。成绩可能不是最差的,但是感觉就是很渣。


  还记得大一刚来的时候,第一学期力学考完试,整个人都不好了,觉得大学生活怎么是这样的。


  后来持续追赶、奋发向上、努力自习,追到了大二考数学物理方法,考完就哭了——这还不如大一呢!可肿么破?


  我当时考完试跑去抱助教大腿,想装可怜蹭分,助教给我一张同班同学的满分卷子,那整张卷子那么干净整洁,写满了云淡风轻的潇洒。


  那种云淡风轻的干净整洁,给了我极大震撼。


  那就是自我感觉最渣的时刻。


2004年于清华 


  大学里,这种碾压的次数太多了。本科的时候,连补习都是不容易的,偶尔鼓起勇气找班里大牛问一道怎么都做不出的题,大牛实事求是地说:这道题我觉得比较简单,就没做,你看看讲义吧。


  问题在于,人家不是装,也不是藏着掖着,是真的觉得太简单了。

 

  清华让人产生学渣感,一个原因是牛人太多,一个原因是考上清华的从小到大都是学习还不错的,一般没遇到过这种待遇。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心里还是有着一些理想的。我还记得自己9岁时看《十万个为什么》而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心情。


  从9岁到19岁那些年,也不是不知道自己智力有限,但总觉得到了关键的时候,会有美少女战士的黄金圣衣让我“砰”一下变身超人。


  可是大学让这种梦醒来了。

 

  学渣说到底是一种心情。放在今天,用时髦一点的话,甚至可以说是情怀了。


  就是那种,觉得自己怎么努力都没有效果的感觉,而别人飘在天上的感觉。


  一般情况下,人遇到这种时候就开始思考人生了。当正常的努力无法收到正常的效果,人就开始思考意义了。这个过程有的人来得早,有的人来得晚。其实也不是人家大牛不懂得思考,而是人家还不用思考。

 

  思考的结果就是内心各种崩溃。


  人总是需要有一些东西作为支柱的。人给自己描绘出的自我图像需要不断有证据支撑,愿景也需要论证其可行性之后再实施。


  越是寻求支柱,就越希望证明自己。这个方向不行,就换另一个方向。总得有某一个方向让自己觉得:OK,往这边走我就不渣了,就牛起来了。于是每一个尝试、每一件小事都成了一种自我审视。


  不出所料,这种审视注定是会失望的。


  人一旦做每件小事都是为了证明自己,那就什么都无法做成了。于是更崩溃。

 

  大学四年我都很纠结。纠结于这些拧巴的事,有关于梦想和自我评价的事。


  当理想过高,缺乏切实可行的行动路径,人的思维方式会开始出现偏差。我的思维偏差是无法踏实努力,而纠结于自己是不是有天赋,是不是注定一事无成。


  那个时候,我不明白这些道理。我毫无头绪地挣扎,一直持续了几年。



2013年在地坛

  

  从2006年开始,我做了一件能帮到我的事情,那就是写作。写作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尽管最初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2006年开始提笔,到现在已经刚好10年了。


  这10年中我写得断断续续,发表和出版的作品并不算多,也没有什么大成就可言。


  不止一次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全职写作呢?


  我的答案是:我并不是为了职业发展才写作。

 

  大四秋天推了直博之后,我尝试着写一些短故事。投稿有时候被接受,有时候被拒绝。被拒绝了也会气馁,但因为没有学业上那种快速节奏,就没有那么无望,总是可以等一等,慢慢调整。


  读博之后,我动手写了第一个长篇。读博士是一个写作的好时机,谁如果想开始写作,真的不妨找个博士读一下。大量的自由时间、孤独的状态、图书馆的资源。


  读博那几年心理状态也不算好。写作是少数几件可以做的事,给我一个可以安静进入的空间。


  写作让我暂时离开现实世界,给我可能性,住在另一个世界里。


  我只是会一直记得写作对我的意义。它是我在困难的日子里养成的、生活下去的习惯。我会一直写下去,在尘世间大地上的辛苦劳作中,写那些易逝的吉光片羽。



作品


  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情况:从物理系本科毕业之后,读了两年研究生,然后到经管学院读博士。这主要源于自我兴趣朝社会科学方向转变。


  从经管学院博士毕业后,我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做经济研究,参与不同课题和项目,也会参加地方调研。到世界各地走走是我最喜欢的事情。


  博士期间我出版了两本长篇小说、一本短篇小说集(入选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原创文集,要感谢组委会)、以及一本文化散文《时光里的欧洲》。很感谢对我一直很包容的博士导师,敬爱的李子奈老师。

 

  对于写作的近况,我写了一个新长篇,名叫《生于一九八四》,近期会出版。不是科幻,只是一般的成长故事。


  下半年会出版一个新的科幻短篇集,《你爱这个世界吗》,是最近几年的一些短篇和个别新稿。


  回忆慢慢向过去蔓延,想到了博士,又想到本科。


  想起很多怀念的人和事。想起那年物理系系庆一起筹备过的系友,想起参加过的马杯,想起民乐队一起排练的日子。我惊讶地发现那些记忆竟然那么清楚。很多人都是很多年没见了。我好想你们。

 

  现在已经走出了当初的困扰,经过清华里的历练,现在再遇到什么事,都仿佛云淡风轻。


  现在想想,有时人在困境里之所以走不出来,不是缺少毅力或勇气,而是缺少方向感。不清楚在很远很远的未来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于是不知道该怎样迈步子。


  如果我能对十年前的自己说话,我会告诉她:


  可怜的孩子,别怕,不管有多难,你还是能穿过那一切,走到我这里。


  当我这么说了,我也仿佛听到十年后的自己对我这么说。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