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日前与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座谈。她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知名院校和学科,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传承创新 开拓进取续写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
刘延东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60周年座谈会,回顾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部署新时期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此时此刻,我们要由衷地感谢那些为我国中医药教育事业献出毕生精力、作出卓越贡献的老前辈、老专家和老同志。今天受到表彰的60位教学名师,是广大中医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你们的事迹,深刻地诠释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内涵,彰显了良术济世、大医精诚的价值追求,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赞誉。在此,我向受到表彰的各位教学名师表示热烈祝贺和崇高敬意!向长期以来为中医药事业,特别是中医药教育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国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
刚才,陈宝生、王国强同志汇报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有关情况和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措施,我都赞成.。几位教学名师和院校长代表就深化教改、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很好,听后很受启发。下面,结合大家发言,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刚才的图片展,展示了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建立、成长、发展的不平凡历程。60年前,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建立四所中医学院,开创了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新纪元。1978年,邓小平同志指示“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1991年,江泽民同志为国际传统医药大会题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胡锦涛同志强调,“把生物科技发展的成果与我们民族积累的宝贵医学财富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实现新的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中医药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去年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发来贺信,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在今年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人民健康。李克强总理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在深入推进医改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些都为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60年来,经过一代代中医药人的不懈努力、砥砺前行,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是健全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医药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从高职、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全覆盖。目前,全国已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设置中医药类专业高等院校238所、硕士授予单位46个、博士授予单位17个,在校学生总数达到75.2万人。中医基础课程、经典课程、临床课程建设得到加强,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建校之初的中医学、中药学两个专业,逐步扩大到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独立设置了一批民族医药专业,促进了少数民族医药教育的保护和发展。
二是创新了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形成了坚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的基本理念,注重“通人文、读经典、重临床、强能力”的综合教育,特别是将传统师承教育纳入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开展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改革实践。目前,全国建有1016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64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以院校教育为主体、师承教育为特色的中医药教育新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人才。60年来,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出近200万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充实到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一批院士、国医大师、教学名师,为支撑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构建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是促进了中医药发展国际化进程。中医药院校积极服务“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在各大洲建立了中医孔子学院、海外中医药中心等对外交流合作机构。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每年来华留学生中除了学习汉语言外,学习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数量是最多的。这些留学生回国以后,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使者。回首60年,中医药高等教育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生力军,为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深刻认识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中医药高等教育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事关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其改革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更高要求。我们要把握时代潮流,立足国家发展全局,充分认识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党中央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审议通过了10多个教育改革相关文件,包括“双一流”建设、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新闻舆论、网络信息、知识分子、哲学社科、科技创新、卫生健康等会上的重要讲话,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出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长远大计出发,深刻阐述了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时代要求和根本任务。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把党对教育工作特别是高校工作规律性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中医药高等教育战线必须贯彻落实总书记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各方面要求,坚持正确方向,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
第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等战略部署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课题。当前,中医药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印发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打造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文化强国战略以及“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也都需要中医药发挥积极作用。去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系统谋划布局中医药发展。近期,国家又颁布中医药法,把发展中医药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中医药高等教育要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更加主动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第三,人民群众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期盼。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健康日益成为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核心的消费需求。中医药对保障人民健康具有独特的作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但要看到,我国中医药传统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优质中医药服务供给能力不足,难以适应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出发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为扩大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自身也面临着新挑战。一方面,中医药高等教育难以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专业结构层次有待优化,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还有差距,培养方式以及使用和评价机制有待健全。中医药教育吸引力不足,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滞后,高水平师资匮乏等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中医药事业包括高等教育参与国际合作的力度、广度、深度还不够,“走出去”缺乏总体谋划布局,与我国作为传统中医药大国的地位和对外开放的水平不相适应。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三、创新务实开创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建设健康中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教育改革和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总体部署,坚持目标和问题双导向,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总体要求,聚焦重点,积极作为,攻坚克难,努力办出“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切实发挥好中医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职能,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的支撑作用。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以人民健康为导向,为深化医改注入新动力。中医药是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哲学底蕴,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崇尚阴阳平衡、调和致中,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等方面独具特色和优势,深受公众喜爱,在深化医改、提升医疗卫生水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要与医疗卫生事业的目标任务紧密相连,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更好地服务于群众健康福祉,更加有力地参与深化医改,推动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一要着眼树立“大健康”理念,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布局。坚持新时期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科学调控好中医药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完善中医药人才供需平衡机制。要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发展,缩小区域、院校和学科专业之间的差距。二要着眼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要鼓励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参加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通过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转岗培训、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途径,扩大中医类全科医生队伍。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要注重发挥中医全科医生作用,鼓励中医全科医生牵头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三要着眼强基层、保基本,加强基层人才培养培训。中医药服务在基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文化理念易于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要鼓励、吸引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一批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力争到“十三五”末,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实现县级全覆盖,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要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完善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服务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造就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现代中医药人才。抓好医教协同,是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打破学院、学科、医院的“围墙”,对接学术创新发展,主动适应中医药行业发展和健康服务发展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快构建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满足需求、协同高效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一要深化教学课程改革。遵循中医药认知与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突出中医药特色、传承与创新并举的中医药教学改革。要完善中医药教材体系,推出一批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适应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示范教材。优化中医药课程,加强基础与临床课程的贯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着力突出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经典教学,突出中医药思维和科学思维养成。要探索开展中医药长学制改革。进一步扩大“5+3”一体化招生院校,促进中医药院校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衔接。二要完善师承教育制度。要遵循中医药规律,促进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总结师承教育规律,制定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将师承教育贯穿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院校将师承教育全面覆盖中医药类专业,推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与师承教育有机衔接,将师承教育作为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内容。继续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学术流派传承、优秀临床人才培养等项目,推进中医药师承教育与学位衔接。三要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理顺中医药院校与其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关系,建设一批集临床实践教学、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为一体的国家中医药教学实践基地,充分发挥附属医院在临床教学、规范化培训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四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做好师承导师、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各中医药院校要建立以名老中医药专家、教学名师为核心的教师团队,强化中医药经典理论教师、临床教师培养,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上讲台,中青年教师做临床,临床医师授经典。五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为医先为人”。中医药学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哲学底蕴,历来强调以人为本、悬壶济世的人道主义情怀。中医药高等院校要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通专融合的培养理念,把人文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将“无负司命之责”的“大医精诚”思想润物无声地传授给学生,教育学生既要做名师大家,更要做医德楷模。
第三,加强中医科学研究,促进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现代科技是中医药事业发展腾飞的翅膀。要加强科技攻关,建立健全适应中医药特点的研究和评价方法及标准体系,建设符合中医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为中医药发扬光大、全方位走向世界打好基础。要将中医药研究与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研究紧密结合,加强中医古籍、传统知识和诊疗技术的保护抢救和应用,特别要在中医机理、方剂等方面加大联合攻关力度,尽快取得一批创新性成果,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和疑难疾病的能力和水平。中医药高等院校集聚了一大批中医药专家,要加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政策研究,加强思想库建设,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
第四,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为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贡献。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系统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挖掘、整理、研究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原创思维,研究总结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与理解,提炼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精神实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医特点、行业特征并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要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围绕文化强国战略,普及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造就一批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要创作中医药文化精品,促进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旅游餐饮、体育健身等有效融合,打造优秀中医药文化品牌。
第五,拓展多元社会服务,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中医药集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于一体,具有绿色健康的理念,越来越多的群众希望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都能享受到中医药全方位、多环节的服务。中医药高等教育要着眼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院校人才聚集和科研优势,积极参与中医药健康产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发一批中药新药、中医诊疗仪器、保健品以及新技术、新设备,培育新兴业态,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中医药健康服务。要建立中医药人才创新创业引导机制,加强政策配套,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分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快转移转化步伐,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同时,还要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文化等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训,为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第六,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以中国智慧造福更多民众。中医药传播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中医药就传播到周边国家,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在明清时代就传播到世界,《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今天,随着中国走上世界舞台中心,要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深化人文交流中的独特作用,把中医药高等教育打造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新名片,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传统医药领域的话语权、主导权。要围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提供好诊疗服务和人才培训,讲好中国故事、中医故事,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当代中国的活力。加大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和地区之间的合作,鼓励中医药院校在境外开办中医孔子学院、中医药中心,开辟更多合作新途径。大力发展中医药留学生教育,积极开展针对境外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质量,把中国打造成为最受各国学子欢迎的中医药高等教育留学目的地。
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党的领导是管总的,是第一位的。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好中医政策。要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切实发挥好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各成员单位要密切协作,形成改革合力。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保障中医药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六十年砥砺前行,六十载春华秋实。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使命,开拓进取,传承创新,加快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