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一些消费者喜欢去到日本、香港买国外生产的药品,让医药界不少人感慨,国内制药到底差在哪里?
不能否认的是,国内虽然制药企业众多,但是水平参差不齐,而在质量检验、管理规范方面也缺乏标准。推动药企创新药研发的积极性,提高国内药品质量,才是留住消费者的关键。但要怎么做呢?
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澄海认为,这些都需要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药企生产优质产品,使老百姓用上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价格合理的国产药品,形成健康的医药市场;同时,大力支持药企研发创新产品,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对优质药品需求,促进国内医药行业和企业做强、做大。
对于身处医药界的两会代表委员们,在这方面更是有说不完的想法。
3月4日,在2016医药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谈到中国的药品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直言,“整个产量、产值上来了,但是质量不敢恭维”。
张伯礼认为,医药制造目前到了实现管道化、半自动化的2.0时代,3.0时代是大数字制药, 4.0时代则是智慧制药,关键在于我们医药企业怎么做,只有抓住机会,才能把水平提升上来,否则不只是保健品,连药品市场也会被国外企业占领。
作为医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也有很深的感触,“我经常说,用效果好的药是进口的,质量好的设备是进口的,大量的钱被外国人挣了,我们医生开处方,患者付的钱被外国人拿走,所以这个方面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确实,企业身处前沿,必须要清醒认识到中国医药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革新提到缩短这种差距的方法:一是需要企业自主创新,拥有整合优秀资源的能力;二是重大创新平台需要国家力量介入。
研发出来后如何进入市场,也是医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国内在创新药方面做得有声有色的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尽管研发成果很多,但在进入市场时却也遇到诸多阻碍。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表示,期待国家在财税、价格、政府采购、医保支付等环节出台相应的政策并早日落实,以支持医药产业发展和惠及民生。
全国人大代表、泰州市委常委、医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陆春云认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但是医药创新时间周期长,研发成本大,这不仅是企业的事情,国家应该给创新企业提供一个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美国与日本,创新药物只需要半年一年就可进入医保报销目录,而德国英国时间更短。陆春云建议让创新药物自动进入我国医保目录,一是将创新药品优先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对于创新新药已经获得价格批准的国家应该明确鼓励尽早进入临床使用,通过竞争性的谈判机制,上市一年后即可进入即可通过评估,进入报销目录,也不再经过药品集中采购和医院二次议价环节,凡是进入目录马上可以进入医院,作为临床实验。二是规范医保药品目录,更新条件的周期,完善医保药品目录筛选的科学评价机制。现有国家医保目录每四到五年一次更新周期,已经不能适应产品的创新速度,大大影响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具体到一些细分领域的医药研发创新,代表委员也发出了自己的呼声。
在生物医药创新方面,中国乙肝、肝癌等发病率高,但创新药物较少。全国人大代表、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文臣则认为强大的生物医药研发能力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石, “医药创新需要政策法规、研发能力和投资相互协同,才能构成促进生物医药创新的生态系统”, 因此政府应该完善中国生物医药创新战略顶层设计。
在孤儿药方面,陆春云认为,目前欧美对孤儿药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和标准,但我国还没有。他建议,出台并逐步完善相关法规,通过立法对孤儿药提出相对清晰、明确的官方定义;明确具体部门负责审计,批准孤儿药身份的申请,并作为享受孤儿药激励政策的前提条件。同时出台对孤儿药研发和上市的相关政策,如提供孤儿药审批绿色通道,在医保与基药目录中扩大孤儿药范围。(新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