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入门之道《四》疗效打天下的奥秘



导读:什么才是中医人的立根之本?头衔或许重要,名气或许重要,疗效一定是最重要!!!


入门之道(4):疗效打天下的奥秘

作者:熊继柏

熊继柏,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精通四大经典, 是全国当代名医群体中的佼佼者,他的学术水平代表了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高度。


中医必须实践!!!

这是我一再强调的。我曾发表过《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的文章。我认为中医界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不重视临床,如果这种状况延续下去,中医的前途堪忧。尽管现在教授多、博导多、专家多,搞到的科研经费多,科研成果也多,如果很多专家都不会看病,老百姓怎么相信你呢?老百姓都不相信中医了,我们失去了群众基础,中医的将来会怎么样呢?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中医界就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呢?如果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什么就不能加以解决呢?明明知道有人在弄虚作假却放任自流,明明知道大家都不认真刻苦搞临床却不闻不问,那怎么行呢?我认为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所以我要写这篇文章。


虽然我知道我讲的话不一定能起作用,搞不好还有人反感,但作为一名老中医,我有责任出来讲这个话。因此,中医应该务实一点。学理论没错,但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也是来源于实践的。我家里挂了我自己写的一幅字,是《内经》的原文:“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这三句话其实就是一句话:理论要联系实践。我的特点就是这样的,两手功夫——理论和实践结合。


我们中国几千年来中医的威望如此之高,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给老百姓治好病。我们现在要发展中医,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临床疗效。我们出国要使中医走向世界,靠的是什么?光靠讲课不行,靠打广告也不行,靠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用疗效说话。我给阿尔及利亚的总统治好病了,总统就知道了中医的伟大之处。曾经有位国际友人,患阳痿,通过关系找我,我询问了年龄,大约50岁,我说:“可以试试。”后来是给他制作的胶囊,服药两个月好了。这是三年前的事情了,今年又复发了,又给我来了电话,我又给他做了一付中药丸药,他派人到北京把药拿走了。他之所以不远万里而来,因为他相信我。老百姓也是一样的,你能解决问题,他就相信你,你不能解决问题,他就不相信你,这就是中医必须搞好临床实践的道理。

但是临床和书本是有距离的,不是说学了五年,甚至读了硕士,读了博士,就会看病了,不信你到临床试试看,照样看不好病。因为书本的知识是提纲挈领的,而临床是千变万化的。比如,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难道病人都是这样吗?不是。我举个例子吧。前一阵子,长沙政法频道报道了有个3岁小孩发烧四五个月,多方医治无效,有热心观众推荐他来找我,记者就带他来门诊找我,还问这是不是绝症。我看就是一个夏季热,只不过由于长期低热,小孩已经骨瘦如柴,面白无华,疲乏食少,口干,尿少,这是由于暑热导致的气阴两伤。此小孩以阴虚为主,我给他开了清骨散合益胃汤,几付药就退烧了。记者问:“为什么别的医生治不好呢?”这是要用理论和实践知识说话的。


我最近在长沙市旺旺医院抢救了一个小伙子,高热40天,最高达40℃,西医做了各种检查,只确诊了慢性胆囊炎,其他还怀疑白血病、胰头癌,等等,总之退不了烧。我一问病人,得知他是寒热往来,每天发作四五次,先畏寒,后紧接着发高热,胸脘及腹部胀而痛,口苦,恶心欲呕,大便秘结,两三天一行,其舌苔黄白而特厚腻,脉弦数。我说:“这个病应该可以治。”因为我已经抓住了它的特点了:第一,寒热往来;第二,胸闷脘痞、泛恶;第三,舌上苔厚如积粉,这不就是“邪伏膜原”证吗?当然,他还有口苦、呕逆,所以我就给他开了达原饮合大柴胡汤,服药2剂就退烧了。旺旺医院就轰动了,第二次去就请我会诊了5位危重病人。如果我对温病学得不熟,就治不好这个病。这样的例子还很多,真正的中医是可以治急症的。在此,我只是强调中医实践的重要性。


我还要讲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医的诊断学教学应该改革,应该进行现场教学,即使不能现场教学,那也应该每次上课有标本进行示范。否则,诊断学从书本到书本是学不好的。包括我们的教师,如果不上临床,那么他讲的诊断学也是空洞的。


比如,就以望诊知识而言,水痘、麻疹、湿疹、风疹、鹅口疮、扁桃体肿大、口腔苔藓如何区别?不管你在教室里讲得如何天花乱坠,学生下次碰上了还是搞不清。我讲个例子,有位长沙火车站领导的孙子在铁路医院高烧5天不退,把我请去。我一看原来是麻疹,旁边好几个医生没认出来,他们说从来没见过麻疹,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说书上都有啊,更重要的是我见过不少麻疹病人。所以说,诊断学一定要在临床教效果才好。


什么是绛舌?什么是紫舌?什么是腻苔?什么是滑苔?只有看到病人才讲得清,没看到就讲不清。比如,我们的古人写脉象写得够明白了吧,“滑如圆盘走珠”,依我看“滑者,溜也”;古人说“弦似张弓”,依我看“弦者,劲也”;古人又讲“浮如水上飘舟,浮如空中吹毛”,读了这些以后到临床就能把出脉来吗?我院有个领导家属在附一院心内科病危,清早请我去看,我一把脉是“虾游脉”,“虾游静中跳一跃”。我当场就把家属叫到一边,说:“三天前你们为什么不找我?现在我没有处方开了,准备后事吧!”病人已危在顷刻。家属说:“医生没讲啊!我们不知道有这么严重啊!”家属赶紧把医生叫来,结果到中午病人就死了。这就是诊断,如果不是在临床上实实在在地见过一次,只在课堂上讲虾游脉、雀啄脉,学生怎么也不会明白,实实在在地见过一次,他就有印象了。因此,中医的真正硬功夫是在临床,而不是在于会写书、会讲课。别人说熊老师的课讲得好,那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诊断上,在临床上能起死回生,那才是真功夫。中医有中医的优势,西医有西医的优势,我们要善于发挥中医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优势。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