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药汇粹第9期,中药汇粹,汇聚精彩实用的中医药信息。
导读:药性有寒热温凉,有升降沉浮,不明白药物的药性,处方时只是按照药物功效一味叠加,则难获奇效,每一味药都有自己的偏性,要学会驾驭每一味药的药性为我所用,在此,兹举一例。
有一味中药“井底泥”,又名“井底沙”,就是淤积在井底的灰黑色泥土,味甘而大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治妊娠热病,胎动不安;头风热窟,天泡疮,热疖。
小儿热疖,井底泥敷其四围(《千金方》),泥热后再换鲜泥,几次就好了。
我们将“井底泥”晒干后再使用,还有效用吗?没有了!因为其寒性已经消散了!我们用它治病,用的就是其寒性。
不同井底的井底泥,可能成分各不一样,但其大寒之性是相同的。正因为其具有大寒之性,所以对于热性病效果好。如果按照现代的药学研究方法,提取其有效成分,研究其中有什么抗菌成分,我想很难有结果。
谈了这么多,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药性”远远比“药物的成分”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古人非常重视中药炮制的原因,因为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药性。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
四气:温热寒凉(绝大多数赞同分法)
五气:温热寒凉平(把平性药纳入药性分类,李时珍是第一位)
临床用药遵循准则: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
五味:酸、苦、甘、辛、咸,外加淡、涩(此二味不列入五种基本味道),酸能收能涩,苦泄、能燥、能坚,甘能补能和缓,辛能散能行,咸能下能软,淡能渗能利、涩与酸作用相似。
附芳香药性:
1避秽防疫,如熏香,炷香。
解表散邪:如薄荷,胡荽。
悦脾和胃:如木香、沉香。
化湿去浊:如苍术、佩兰。
通窍止痛:如辛夷、白芷。
行气活血:如香附、玫瑰花。
开窍醒脑:如麝香、苏合香。
升降浮沉: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一般升浮药、其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质地多为轻清至虚之品(如花、叶、皮、枝),作用趋向多主上升上外。一般沉降药,其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如果实、种子、矿物、贝壳),作用趋向多主下行向内。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炮制也有关系:如有些药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配伍也有关系:少量升药配大量沉降药为降,少量沉降药配大量生浮药为升。原来中药也可以以少服多、随波逐流呀,呵呵(活跃下气氛)。顾李时珍曰:“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如《伤寒论》六经归经用药和温病学派卫气营血、三焦归经用药。
在运用归经理论指导药物临床应用时,还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学说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全面准确,因为四气五味只是说明药物具有不同的寒热属性和治疗作用,升降浮沉只是说明药物的作用趋向,二者都缺乏明确的定位概念,只有归经理论才把药物的治疗作用于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部位有机的联系起来了,归经学说虽有待整理和提高,但是千万千万不能因此贬低归经学说的科学价值。
此文内容摘自《中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