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年底,吃大餐的机会多,痛风急性发作的病人也会增多。目前痛风在我国的发病率介于1%-3%,已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成为影响大众健康的常见病。
痛风发作时关节红热肿痛,时间久了甚至还会引起关节的变形和慢性肾病。所以,只要有尿酸高的人群,尤其是有痛风发作的人群需要积极的治疗,而在临床上,发现痛风患者在治疗中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1:只要关节不痛,血尿酸水平再高也不用管它
痛风发作的时候,痛得人坐立不安,难以入睡,患者常常都是积极的治疗。一旦疼痛消失了,他们就不管不顾了,即便尿酸高得吓人。夏璇说,实际上,高尿酸血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将会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的反复发作,并由急性转化为慢性。而且血尿酸在关节周围、关节滑膜内广泛沉积将导致关节畸形,最终会影响行走。
另外,血尿酸在肾脏中大量淤积,既可导致急性梗阻性肾病而引起急性肾衰(急性尿毒症),也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最终发展为尿毒症。所以,只要尿酸高就应该治疗。
误区2:治疗痛风的药物,对于肝肾毒性大,能不吃,就尽量不吃
在考虑是否需要服用治疗痛风的药物时,应全面权衡用药的利与弊,不能片面强调药物的副作用,而忽略了疾病本身对身体的损害。与炎症和高尿酸血症对机体的损伤相比,药物的副作用可说是“小巫见大巫”。
因为身体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特别是肝脏和肾脏,药物对肝肾的损伤,机体可以得到自我修复。但长期高尿酸血症对肾脏、肝脏、心脏等内脏所产生的持续慢性损伤却是不可逆转的,也是难以修复的,而且最终会导致尿毒症的严重后果。因此,除非患者存在用药禁忌,否则,一般痛风患者在痛风的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均应考虑药物治疗。
误区3:运动能减肥,也能降低尿酸
以前的老观念总认为,运动促进排尿,可以降低尿酸。目前的研究发现,这种观念还需要更正。首先运动后,大汗淋漓使血液浓缩,尿量减少,而尿酸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其次汗液中虽然含有少量的尿酸,但水和钠是汗液中的主要成分,因此出汗越多,尿量越少,血尿酸水平越高;最后运动后体内乳酸产生增加,乳酸抑制肾脏尿酸排泄,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
还需要注意的是,运动中受累、受伤、受寒时有发生,而这些又是痛风发作的常见诱因,尤其是关节部位的劳损和受伤更易诱发痛风。
因此,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痛风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以保证充足的尿量,使得尿酸能够顺利的从肾脏排出。尽量选择一些中低运动量的有氧运动,并根据自身的体能情况,掌控好运动时间
很多人都认为既然痛风是吃出来的,那只要控制饮食就能把尿酸降下来。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夏璇说,首先从人体内尿酸的来源看,80%的尿酸来源于体内自身合成,只有20%来源于食物供给。大部分痛风患者由于尿酸自身合成增加或排泄减少,在进食前,血尿酸已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空腹血尿酸水平),进食后,由于外源性尿酸的加入,使原已升高的尿酸进一步升高,触发痛风阈值,导致痛风发作。
如何才能将血尿酸长期控制在正常水平?因此,基础血尿酸水平的的升高,而非外源性食物产生的尿酸升高是导致痛风频发的主要原因。长期饮食控制,只能减少外源性尿酸的产生,不能降低基础血尿酸水平。要降低基础血尿酸水平必需应用药物治疗。
误区5: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打几天吊瓶(抗生素)就好了
一般来说,痛风初次发病时,90%以上的患者即使不用任何药物,疼痛持续3-7天可自行缓解。该现象称之为“痛风的自愈”现象。夏璇说,初次发作的痛风患者输液治疗3-7天,疼痛明显缓解,可能与自然病程重叠有关,而非抗生素之力。此外,“心理暗示”在其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有些患者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每次输液治疗,疼痛均能缓解,这又该作何解释呢?可以肯定的说,这类患者所输液体中,除了抗生素以外,肯定还含有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而糖皮质激素能缓解痛风的疼痛早已被证实。众所周知,糖皮质激素有明显的副作用,如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向心性肥胖等,因此,除非秋水仙碱不能用,一般消炎镇痛药物无效,否则一般不考虑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本文由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吴远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