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中药的治病原理,原来竟是这样的……

点击箭头指向方,一键关注我呦

小编导读

草木治病,有情。但草木治病究竟有没有理的成分呢?要相信,中药治病,是合情合理的。不信就看完本文吧,说不定会让你另眼相看哦!

中药为什么能治病?好多人搞不明白。更有人质疑这些草木石头甚至动物的尸体就能把病治好。呵呵,看完这一节,我觉得你的疑虑将不复存在。

人体之任何病证,无非是由病性、病位、病态、病因和表象构成的,由于中药可以平病性、达病位、修病态、消病因、除表象,故而,中药就能治疗疾病。

一、平病性


人体之病,从病性来说,只有两种,一种是寒证,一种是热证,而药物也有寒热温凉之性,他们可以平病性。中医上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说法,即对于寒性病证,我们就要选用热药,对于病情较轻的,我们就选用温性药物来治疗;对于热性病证,我们就要选用寒性药,对于病情较轻的,我们就选用凉性药来平病性。

二、达病位


人体之发病部位,根据辨证的不同,则有不同的说法,如对于伤寒病,病位就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等的不同;对于温病,病位就有在卫、在气、在营、在血的不同;对于内科病证,病位就有在精、在气、在血、在津液的不同;对于伤科病证,病位就有在骨、在脉、在筋、在肉、在皮毛的不同,等等。但是,不管哪种辨证,最后都要归结到脏腑辨证,其病位也就归结到在脏或在腑。

其实,人体之病位,简单地说,只有表里、上下、左右、中间、四肢等的不同,但不管发病部位在什么地方,中药都能达病位,这是因为:

1.中医有象思维,通过“取象比类”而应用中药治病。对于植物而言,有下面的根、中间的茎、旁达的枝、上面的花叶种子果实、在外的皮等;对人而言,百会穴位处是人的最上部,为天,会阴穴位处是人的下部,为地,下肢相当于地下的根,上肢相当于草木之枝,而人体之表就相当于植物之皮,所以,根类药物就可以治疗腿脚部的疾病,如独活等;枝类药物就可以治疗手臂疾病,如桂枝等;茎类药物就可以治疗腰、腹、胸、背及脖子的疾病,如木通、海风藤、苏木等;植物类药上部的花叶种子果实等就可以治疗人体头部疾病,如菊花、决明子、益智仁等;皮类药物就可以治疗体表疾病,如桑白皮、大腹皮等。

2.中药更讲升降浮沉,质地重的药物具有沉降之性,质地轻的药物具有升浮之性。

具有沉降之性的药物可以治疗人体下部和体内的疾病,如决明子虽产收于植物的上部,但质重下沉,故而也可以治疗人体下部疾病,如肠道燥涩的便秘等;桑白皮虽为植物之皮,但质重,故而就可以治疗体内之疾病,如咳吐黄稠痰之症等。

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物可以治疗人体上部和体表的疾病,如葛根虽为根类药,但质地轻,故而就具有升浮之性,可以治疗上部疾病,如脖子僵硬等;如麻黄虽为茎类药,但质轻上浮,故而,就可以治疗体表疾病等。

中药的升降浮沉之性,不仅仅取决于质地的轻重,还与四气五味、炮制方法、药物的配伍等有关。

一般来说,凡味属辛甘、温热性的药物大都具有升浮的作用,如桂枝、黄芪等,他们就可以治疗人体上部和体表的疾病;凡味属苦酸咸、寒凉性的药物大都具有沉降的作用,如芒硝、大黄等,他们就可以治疗人体下部和体内的疾病。

《本草纲目》谓之“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更是对味和性升降浮沉的高度概括。

药物经过炮制以后其升降浮沉之性也会发生变化,比如酒炒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如大黄为根类药,可以治疗人体下部的热结便秘之证,但如果用酒炒了以后,就可以借着酒的升浮作用上达头部而治疗目赤肿痛之病证;柴胡生用,升散作用强,常用于解表退热,但用醋炒之后,发散之力减弱,而疏肝止痛作用增强,用于治疗肝郁气滞的胁肋胀痛等病证效果很好;砂仁为行气开胃、化湿醒脾的药物,作用于中焦,但经盐炒之后,可下行温肾,能治疗肾阳虚而导致的小便频数之证。

配伍的不同也可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如中医里有句话“麻黄配熟地不发汗,熟地配麻黄不滋腻”等。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我们不但要注意升降浮沉的作用结果,更要看升降浮沉的作用过程,如大黄之性沉降,不但能治疗下部的肠道疾病,还可以借沉降之功来治疗胃中食物不下行所致的胀满病证。

3.由于五味为五脏所主,肺主辛味、脾主甘味、肝主酸味、心主苦味、肾主咸味,所以,不同味的中药就可以进入不同的脏腑而发挥作用。利用这一点,不同脏的发病,就选用不同味的中药,如肺病,就选辛味药,治疗肺热病证,就选用辛味寒凉之药;治疗肺寒病证,就选用辛味温热之药等。

总之,根据上下表里的病位不同,我们不但要用象思维来确定植物药用部位,是下部的根类药还是上部的花和种子果实类药等,还要选用合适的升降浮沉之性的药物;对于哪脏之病位问题,我们要选用相应之味的中药来直达病所,这样,治疗效果才会更好。

三、修病态


人体之病态,只有两种,正虚或邪实,所以,中药的功用就是要么补虚,要么祛实。

食物如同灯之油,药物如同拨灯芯。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都是脏腑功能正常发挥的结果。而脏腑的正常,就需要每一个脏腑的气、血、阴、阳正常,所以,补虚,就是补脏腑的气、血、阴、阳,中药里就有专门的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如黄芪补气、当归补血、山萸肉补阴、淫羊藿补阳等,临床上针对不同的虚证可选用相应的补虚药。

对于实证,如血瘀、痰湿、积食、虫积、宿便、结石等导致的疾病,中药都能直接清除,如丹参活血、白芥子消痰、山楂消食、槟榔驱虫、大黄通便、金钱草排石等。

四、消病因


疾病的发生原因,有外感,如风、寒、暑、湿、燥、火所伤等;有内生,如情志内伤等,它们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由于“外因是通过内因而发挥作用”,所以,人体的直接发病原因更多的是体内的因素,如气滞、血瘀、痰湿、积食、虫积、肠道积滞等,而中药,不但能消除外来之病因,如发散风寒药,就能消除风寒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更能消除体内病因,如活血化瘀药,就可以消除血瘀这个病因。

五、除表象


表象,就是表现出的征象,包括体征和症状两种。

中药能够有效的消除表象,如元胡止疼、三七止血、杏仁止咳、鸦胆子消疣、白头翁除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具体的、更多的临床应用,我会在后面详谈的。

当然,治病求本,只要消除了发病因素,表象自然也就消失了,比如因感受风寒而出现的头疼,只要发散风寒到位,头疼之不适也就自然消失了。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