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郑板桥只做了5件事就成为高龄老人,谁做谁长寿


著名书画家郑板桥享年73岁,这样的高寿在清朝并不多见。相传他曾在一封家书中讲述自己的养生之道,归纳起来只有10个字:白粥,散步,静坐,“糊涂”,清心。怎样通过这5件事成为长寿老人?《生命时报》邀请专家为大家详细介绍。




受访专家:
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病科主任医师  牛学恩

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病科主任医师牛学恩从中医角度分析认为,郑板桥的这些生活习惯充分体现了“固护脾胃”“保养心神”的养生之道,这也是他健康长寿的关键所在。

1
晨起一碗白粥 



这里包含三个重要因素:黎明时分、起床活动和食白粥,这其中蕴含着天人相应的中医思想。


在太阳即将升起,自然界和人体阳气开始活动的时候,人也开始起床活动。辰时(早晨7~9点)胃经当令,是消化食物的最好时间。

白粥,也就是大米粥。根据五行理论,大米等谷物属土,脾胃也属土,谷物入胃易于消化吸收,因而可养胃,并能快速为全身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气血。之所以“食白粥”,主要是考虑它最易消化吸收,适合早晨食用。

2
饭后散步千步宜



民间素有“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说法。其实,不论百步也好,千步也罢,都是一个约数,具体还要因人而异。


饭后适当运动,有利身体气血畅通,可促进脾胃的运化。但如果运动过量,则会影响胃肠的血液供给,从而有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且,在胃中食物尚未消化的阶段大量运动,其重力作用还易造成胃下垂。

《黄帝内经》中强调,饭后“四肢微动温衣”,意思是说饭后伸伸胳膊抬抬腿,感觉到浑身微微发热时,活动的“度”就达到了。

3
每天按时静坐 



养生有三种境界:首先是养体,再进一步是养气血,最高境界是养心神。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这段话是说,气血充足,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运行。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看东西、听声音、走路、拿东西等,都要消耗血气,如果过多地通过看、听、活动来愉悦精神,就会耗伤心神,气血过多消耗在这些地方,对心神的保养就没有足够保障了。


因此每天定时排除杂念、闭目静坐,有助于保养心神。


可选择早晚时分,每次静坐10分钟左右,然后配合揉按太冲穴(足背大脚趾与二脚趾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还有助于缓解视疲劳。

4
遇事“糊涂”莫烦恼 



专家介绍说,消化科门诊上的胃肠病,90%以上都是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过多的郁闷烦恼导致肝气郁结,长期忧愁郁闷、思虑过多易耗伤心神,精神压力过大导致周身气血流通不畅,从而导致肝气横逆犯胃,伤及脾胃,有碍正常的脾胃功能,这时消化系统疾病就容易找上门来。


因此,保健脾胃、颐养心神强调放松精神,这和郑板桥秉持的人生哲理“难得糊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糊涂”并非真傻,而是洞明世事,避开不必要的精神心理压力,实为人生处世的明智之举。量力而行,顺其自然,遇事能拿得起放得下,才有助于身心健康。

5
睡前清心勿思想



中医讲,阳气入阴,人就会睡眠,阳气出阴,人即清醒。很多病人失眠,主要还是思虑过多,扰动阳气、阳不入阴造成的。


睡前在床上听听柔和的音乐,全身放松、平静心绪、扫除杂念,有助于较快入眠。失眠患者可以通过揉按三阴交(内踝尖直向上四横指处)、太冲穴,或者热水洗脚后揉按脚掌心的涌泉穴,都十分有助睡眠。


另外,老年人气血亏虚,也容易导致阳不入阴而失眠,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药物、针灸来补益气血,从而改善失眠。▲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获取授权。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