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25日,中央发出《关于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号召党员、团员带头只生一个孩子。为了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我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2亿以内,中央要求所有党员、共青团员,特别是各级干部,用实际行动带头响应国务院关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并积极负责地、耐心细致地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在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同时,还要适当强调晚婚晚育。“9.25”《公开信》,成为我国计划生育史上的里程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提倡了少生优生的观念。
当前社会绝大多数的人都认可这个观念了。然而在以前,谁敢挑战“多子多福”的思想就是不孝,封建的思想把人牢牢禁锢着。《公开信》中称“如果不从现在起用三四十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的时间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控制人口的增长,按目前一对夫妇平均生2.2个孩子计算,我国人口总数在二十年后将达到13亿,在四十年后将超过15亿。这将会大大增加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困难,造成人民的生活很难有多少改善的严重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响应国务院的号召,晚婚晚育,少生优生。”通过多年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大力宣传少生优生的好处,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养育一个孩子成人,父母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孩子多了,负担过重,家庭经济紧张,家庭的发展步伐就缓慢了,会造成代际贫困现象的恶性循环。“少生优生,幸福一生”“少生快富奔小康”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也让老百姓体会到它带来的切实好处。
二、打破了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禁锢。
一直以来,有人逃避计划生育的原因一就是受到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家里没有男孩子,就不能“立门户”,就没有“顶门杠”。干耕地种田等体力活,男人比女人好。养儿可以防老,姑娘出嫁就是别人家的人,这种传承香火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公开信》中称“女孩长大一样劳动,有些专业劳动可以干得更好,更会做家务劳动,还可以让丈夫住在女方家里。新中国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一定要克服重男轻女的旧思想,如果只生了一个女孩,同样要把她抚养好。”这种说法打消了人们对“至暮年无儿养老”的担忧,从战略的高度说明了男孩女孩都能养老的。是否养老的关键不是性别的问题,而是教育的问题,子女思想认识的问题。尊敬老人、供养老人,让他们过好晚年,是子女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性别无关。经过多年的工作,如今重男轻女的观念有了明显的转变。
三、开创了晚婚晚育,提高人口素质的先河。
《公开信》在提倡少生优生的同时,还强调了晚婚晚育,“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并不晚,但是为了学习和工作,适当的晚婚还是要提倡,适当的晚育更要强调。青年妇女如果二十岁开始生育,一百年内要生五代人,如果二十五岁左右生育,一百年内只生四代人,因此,晚婚特别是晚育对于减少人口增长数量,减慢人口增长速度,都有重大意义。”时至今天,晚婚晚育的积极意义大家有目共睹:有利于控制人口的增长,这是最直接的效应,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些深层次的意义:如有利于学习和工作、有利于青年的身体健康、有利于家庭幸福、有利于子女的发育成长等等。这是在《公开信》发表后,国人实践后感受到的。尤其是在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早育者年龄偏低,身体发育不成熟,必然影响到生育子女的质量,提倡晚婚晚育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四、奠定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政策的理论基础。
《公开信》中提到为了减缓人口增长,党和政府已经决定采取一系列具体政策。在如托儿所、入学、就医、招工、招生、城市住房和农村宅基地分配等方面,要照顾独生子女及其家庭。”《公开信》中虽没有提出具体的奖励措施,但是为后来的法律法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的实施使群众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奖励优惠政策一个接着一个:独生子女奖励、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2007年又启动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试点工作,对独生子女死亡或伤残的家庭进行补助……国家在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时不忘计划生育家庭,时刻把实行计划生育人员的利益放在心上。让计生事业真正成为一项惠及民生的甜蜜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