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院士建议将“患者”改为“病人”,折射出了什么?


导语

吴阶平院士、裘法祖院士等5人曾联名向原国家卫生部及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办公室写了一封信,建议将医学教材及医学出版物中“患者”一词统一更改为“病人”。


作者:纪光伟

来源:医脉通


2016年12月29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APP上推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教授《关于将医学教材及医学出版物中“患者”一词统一更改为“病人”的建议》,这一建议迅速在微信中热传,截至2017年1月1日下午,点击量已经达到了4.5万人次。


截图来自“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微信公号


我们将陈孝平院士的信件节选如下: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老一辈医学家吴阶平院士、裘法祖院士等5人联名向原国家卫生部及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办公室写了一封信,建议将医学教材及医学出版物中“患者”一词统一更改为“病人”。理由是:在我国早期医学词典、医学教材、医学出版物及汉语言辞典中并无“患者”一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患者”一词才在关外出现并传入关内;因此,“患者”一词与日本侵占我国东北的殖民时代有着很大的关联。


医学无国界,但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是有国界的。虽然,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胜利71周年,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忘记历史,仍然需要铭记被殖民的历史教训。只有这样,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才能避免被侵略、被奴役的悲剧重演。


因此,我们郑重建议并呼吁国家及有关部门今后将医学教材及医学出版物中“患者”一词统一为“病人”。一词之改,于国家、于民族、于医学和医学教育事业、于当代社会均极有利,恳请医学界同仁采纳!


此建议得到20位院士、专家的赞同和支持。


看罢陈孝平院士的信件,我们赞赏陈孝平院士的求真、务实精神,这也体现了我国医学科学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我们在点赞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一、科学工作者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学术上必须人人平等


12月28日,杂志收到陈院士的邮件,29日就推出了陈院士的信件,真可谓处理得迅速,我们在为杂志的高效工作点赞的同时,我们不禁又要产生一些“奇思妙想”:如果这个建议不是陈院士提出的,是一个普通的医生提出的,是否也会引起重视呢?


在教科书上,经常会出现急性阑尾炎的典型表现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这样的文字从我当学生学习外科学开始,到后来我给学生们讲外科学,教材上都是这么描述的,我曾经给多个部门和杂志写过信,指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但均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复。


为什么说“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是错误的呢?从文字上解释,就是疼痛部位在右下腹转移,那么,典型的急性阑尾炎是怎样的疼痛呢?首先是上腹部或是脐周疼痛,经过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这是内脏神经痛的定位不准确引起的,因此,“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的描述显然就不能涵盖急性阑尾炎的过程了。


打一个比方,这就像你在小区里转了一圈,最后进入房间,如果描述为你在“房间里面转”,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正确的描述是在“小区内转”,这个房子显然也是这个小区的一部分。因此,急性阑尾炎的典型表现应该是“转移性腹痛”,就是这么浅显的道理,竟然没有人回复我,当然,最近的一些教材中,有的已经将这样的文字做了修改,说明我的呼吁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我想,如果这两件事情是陈院士发现的,一定会得到重视,一定会有回复,一定会有更正,但遗憾的是都没有。其实,院士们的事情太多了,像“患者”这些小事他们是难以过问的,当然,较真的陈院士过问了,就得到重视了,那么,还有更多院士们无暇顾及的事情呢?因此,中国的学术“大河”是由无数条“小溪”汇聚而来的,只有构建学术平等,学术诚信,提倡学术争议、学术讨论,才能让中国这条学术“大河”能够更加洁净、更加完美。才能让院士们多关注大事。


三、必须警惕舶来品对中国的影响


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一些外来文化开始进入中国,多元化的文化其实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应该认为什么都是国外的好。20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老公与堂客》,写的是受香港和东南亚的影响,现在国内的妇女都习惯于称呼自己的丈夫为“老公”,一些农村喜欢称自己的妻子为“堂客”,其实,这两个称呼都是蔑称,“老公”在中国古代是对太监的称呼,而“堂客”尽管说是地位高的称呼,其实也是一种不雅的称呼。




综上所述,陈院士将“患者”改为“病人”建议,告诉我们科学家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科学无小事,应该提倡学术争议、学术讨论;对于舶来品我们不能盲从,因此,我们只有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才能识别这些舶来品是净化,还是糟粕了。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