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中医】每天记一味中药——地黄



文章综合执业药师教材、中国药典(2015年版)、《常用中药鉴别真伪》及网络资料!下面是今天分享的内容:
地黄Dihuang
REHMANNIAE RADIX
来源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图片  


来源教材


产地  

主产于河南省武陟、温县、博爱等县。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者;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内部变黑,约八成干,捏成团块。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性状鉴别  

鲜地黄

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样突起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

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2cm,直径2~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


饮片 生地黄

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切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


熟地黄

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蒙古性大。 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 泽。 气微,味甜。

生地黄  


性味归经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清地,味甘质润,入心、肝、肾经,为清滋润滑之品。既善清解营血分之热,又善滋阴清热而生津,还能润燥滑肠。鲜者名鲜地黄,长于清热凉血;干者名干地黄,长于滋阴凉血。


功效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



妙诀  

生地黄功效助记方法:



洋学生常热

洋——养——养阴

学——血——凉血

生————生地黄,生津

常——肠——润肠

热————清热


主治病证  

(1)温病热入营血证。

(2)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

(3)热病后期伤阴,阴虚发热,内热消渴。

(4)阴虚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散,或以鲜品捣汁服。鲜地黄长于清热凉血;干地黄长于滋阴。炒炭多用于止血。


使用注意  

本品寒滑腻滞,故脾虚食少便溏及湿滞中满者忌服。


药理  

本品有镇静、抗菌、抗炎、增强免疫功能、降血糖、抑制钠泵、利尿、降低耗氧量、抗凝、止血、降血压、抑制心脏、抗皮肤真菌等作用。

熟地黄  


性味归经  

甘,微温。归肝、肾经。


性能特点  

本品质润黏腻,甘补微温,药力颇强,入肝,肾经。善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为治血虚精亏或阴液不足之要药。唯能腻膈碍胃,脾胃不健者服之宜慎。


功效  

补血滋阴,补精益髓。


主治病证  

(1)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漏。

(2)肾阴不足的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3)精血亏虚的腰酸脚软、头晕眼花、耳聋耳鸣、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宜与健脾胃药如砂仁、陈皮等同用。


使用注意  

本品质黏滋腻,易碍消化,故脾胃气滞、痰湿内阻的脘腹胀满、食少便请者忌服。


故事  

据说在唐朝时,有一年黄河中下游一带瘟疫流行,无数老百姓因感染瘟疫而失去生命。当地的县太爷来到神农山药王庙祈求神佑,得到了一株根状的草药,这种药根块大而短,形状像山萝卜,颜色微黄,口味发苦。送药人将此药称为地皇,意思是皇天赐药。并告诉他,神农山北草洼有许多这种药,县太爷就命人上山去采挖,用此药解救了百姓。瘟疫过后,百姓们把它引种到自家农田里,因为它的颜色发黄,便把地皇叫成地黄了。地黄又叫地髓,是说吸收了地气之精髓,一般土地在种过一年地黄后,地就变苦了,第二年便不能再种地黄,必须等到至少八年后才能再种,因此就更显得地黄的珍贵。


——转载药圈


【遵化公共卫生】:您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谢谢您“分享到朋友圈”!

关注我们: 每天与您分享卫生健康保健养生知识,帮助您打造健康美丽人生!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