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饮食习惯的改变,患上胆结石的人越来越多。“胆结石只要不疼就不用管它”,不少人抱着这样的想法与胆结石“和平共处”。那么胆结石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手术了吗?未必!专家表示,长期患有胆结石,虽没有症状,但只是暂时的,一旦引起并发症甚至癌变,后果不堪设想。
胆结石没有症状也不容小觑
长期患有胆结石,即使没有任何症状,危害也不容小觑。因为胆结石除会引起胆囊发炎,还可导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胆肠内瘘(结石进入肠管后还可以引起肠梗阻)、胆囊胆管内瘘等并发症,同时胆结石对胆囊壁的长期反复摩擦,有恶性病变的可能,据统计有5%患者最终罹患胆囊癌。
去年在江苏省中医院,就有有两位高龄的老人,都是患有胆结石二三十年。平时也无不适,一直不重视,直到出现疼痛不适就诊时,才发现已经发展为胆囊癌,失去了手术机会,令人十分惋惜,可见胆结石还需引起充分的重视。
不是所有人都能保胆治疗
现在有些医院开展“保胆取石”技术,不少患者认为看到了曙光,不用切除胆囊也能治疗胆结石。就江苏省中医院目前开展的“保胆取石”技术而言,患者一定要同时满足:
1、非高龄;
2、胆囊功能良好、没有结构异常、胆囊壁光滑无增厚;
3、结石单个或数量不多且形态规则、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只有在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考虑微创保胆。值得注意的是,得益于保胆标准的严格,以及手术器械的先进精良,近年来保胆取石术后胆结石复发率显著降低。
什么情况下一定要手术?
患了胆结石,只要出现以下情况,就要考虑手术切除胆囊:
一种是胆结石伴有症状,只要有任何上腹部的不适,包括消化不良,都建议手术。
第二种情况是体检发现胆囊结石,但没有任何症状,这时如果具有下列情况:
1、胆囊萎缩;
2、胆囊充满结石;
3、B超提示瓷化胆囊或胆囊壁增厚;
4、患有结石超过10年;
5、单个结石大于3公分;
6、多发小结石;
7、合并胆囊息肉或胆囊腺肌症;
8、年龄大于60岁;
9、合并多年糖尿病史。
即使没有症状,只要符合上述9条中的任意一条,就要考虑手术。
胆囊切除后对身体有哪些影响?
说到切除胆囊,很多患者会有担心:胆囊也是我们身体中的一个器官,切掉到底好不好呢?对于大家常担心的两个问题,江苏省中医院的医生也进行了解答。
担心一:
胆囊切除后可能导致大肠癌的发病率增加?
一种广泛流传的说法称,胆囊切除后,胆汁在空腹时直接排入肠道,被细菌分解产生有致癌 作用的次级胆汁酸盐,长期以往有可能提高患大肠癌的风险。但对这种观点学术界有争议。目前没有确切的依据证明胆囊癌切除后会导致大肠癌。有临床研究显示,胆囊切除并没有增加大肠癌的风险。
担心二:
胆囊切除会导致腹泻?
胆囊切除术后会出现一些消化道症状,这和胆囊功能有关。胆囊的作用是储存胆汁,在进食,尤其是服用脂肪类食物后释放胆汁协助脂肪消化吸收。胆囊切除后,储存胆汁的结构没有了,进食的部分脂肪类食物不能被完全消化吸收,直接到达下消化道,引起腹泻。对此,医生建议切除胆囊后的患者,要避免过多的胆固醇摄入,尽量选择低脂肪饮食,不要一顿摄入大量脂类食物,食谱多样化。一般经过半年左右的适应代偿,腹泻有明显改善、消失。
另外,有些切除胆囊的患者,本身因为术前充满结石或者胆囊萎缩等情况,胆囊已经丧失功能,出现腹泻的几率比较低。
结石“喜欢”哪些生活方式?
结石的产生,和我们的一些不良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尽量避免这些生活方式,就能有效防止结石在自己的体内“安家”。
当我们坐得久了以后,人体新陈代谢会比较慢,就会导致尿液在体内聚积、各种代谢产物在人体里面聚积,非常容易形成结石。
憋尿时尿液在体内聚积,非常容易形成结石。
现在有些人喜欢用饮料代替水,其实这非常不健康,如高糖分的碳酸饮料和富含草酸的咖啡,都会促进结石的形成。而水是最好的排石药,我们一天最好喝2000毫升以上的水,就是普通的矿泉水四瓶左右。在每天的各个时间段都喝一点,保持一定的尿量,减少结石的形成。
啤酒中尿酸、钙、磷、乌核苷酸的含量非常高的,容易促进形成嘌呤结石。
当我们运动少了以后,体内容易脱钙,脱钙后体内尿路里面的钙含量偏高,当它遇到草酸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形成结石。
牛奶里面钙的含量相当高,如果睡前喝牛奶,我们就会在睡觉时出现一个排钙的高峰,而人体睡眠了以后各种新陈代谢都降低,所以不利于钙的排出,会促进结石的形成。
一般我们人体里边排钙的高峰是四到五个小时,就是比如说19点钟吃的晚饭,那么23点左右是排钙的高峰,这个时候进入睡眠,新陈代谢能力下降,不利于钙的排出,容易形成结石。
蛋白质是酸性的,尤其是动物蛋白,它里面含有很多钙、磷、尿酸。所以大量进食蛋白质以后,非常容易形成结石。人体一天需要的蛋白大概是二两牛肉,或者三个鸡蛋白就足够了,多了以后对人体是非常不利的。
江苏省中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