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而中国疾控中心的营养专家何丽研究员认为“人都是水做的”——因为人的一生中,体重的50%以上是水,从小时候的占60%直至老年时的占50%左右。因此,水作为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与养生关系密切。从养生的视角看,与水有关的养生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水”文化内涵中养生启示,二是与物质水有关的健康常识。
中华文明的第一智者——老子,他最崇尚的是“水”,水被老子看成是最高的善、最美的德(“上善”)。老子这样描述“水”德:“居善地”,总是往低处流,选择低下的地方,即为人保持卑下、谦虚、不争之德,这就叫做低姿态,高境界,一个人越把自己放得低,其实人格常越高,这也是符合养生原则的处世哲学。“心善渊”,具有大海、深渊一样的包容胸怀,孔夫子的一个学生子贡问孔子:“老师,你能不能给我留下一个字,让我奉行终生?”孔子说:“可以,那我就给你一个字——恕”,即宽恕、宽容是值得终身奉行的美德;“与善仁”,具有女性的仁爱、慈悲的特性;“言善信”,言行合一,守诚信;“政善治”,即柔性管理,充分尊重被“治理者”;“事善能”,指善于发挥才能、效能;“动善时”,行为善于把握时机。
老子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主张柔弱生命力、战斗力,柔弱胜刚强——养生何尝不是这样呢?生命历程中一味刚强猛进,难免刚则易折。看起来柔弱的,也许正是生命最旺盛、顽强的。水最善于变化,《周易》中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水的变通,无孔不入,渗透性、适应性很强。虽然水能变动不居,却又有其永恒不变的一面,原则不变,形式再怎么变,但本质永远不变,万变不离其宗。这也是养生哲学——养生方法可以“八仙过海”,养生原则和指导思想肯定“万法归一”。老子还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养育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体现出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水是纯洁的,能洗涤而去污,《周易》讲:“洗心”,“洗”是水字旁,是用水来净化心灵。养生最后的目的不外乎提高人的生命品质,而此时效法于水,洗涤心灵,使心地纯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二个层面是与物质水有关的健康常识,这在何丽研究员的多次演讲中已有归纳,转述一下,遵行之必利健康。第一条原则“饮水适量,能收能放”,即建议每天一定要超过1200毫升,喝到2000毫升也没有问题(6到8杯),而且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环境因素和活动量来决定饮水量。第二条原则是“未渴先饮,少量多次”,即饮水不要暴饮,因为一次饮水越多,人体对水的吸收利用率就越低,尤其是老人、孩子,最好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因为老人对口渴不敏感,而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除非特别口渴,一般不会自行喝水。第三条原则是“水温适宜,看透实质”,即饮用水的最佳温度大概是18摄氏度到45摄氏度,而对所谓“功能水“,则不要太迷信广告的夸大宣传。
(原文刊于《东方早报》2013-9-7)
【张其成国学基金】与您分享
中华国学、国医、国艺、国粹更多精彩。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噢~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