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贵,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也是民生的痛点。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省加大医改攻坚力度,围绕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控制药价虚高,综合施策,努力让医疗费用支出降下来。
公示账本,倒逼医院控费改革
“2016年,市民到在汉的14家部省属大医院看门诊,平均花费为344.10元。看一次门诊平均费用最高的是省肿瘤医院……”昨日,武汉市民邵先生被省卫生计生委网站上一则公示信息所吸引。
公示表列出了14家在汉部省属医院2016年全年控制医疗费用的10项指标,同济、协和、省人民、中南等,集中全省优质医疗资源的大医院被“量化排名”。
邵先生癌症术后五年,化疗、复查、吃药一直跟医院打交道,平日最关心医疗费用,“这样的公示让我们有了一本明白账”。
向社会公示医院医疗账本,最能直接反映患者医疗费用,量化医改效果。去年8月,全省医改工作会上,省卫计委、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物价局五部门联手亮出新政:各市州每半年定期排名公示辖区内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指标,省级公示部省属医院指标信息。
省卫计委承诺,“公示的所有指标,要求逐步降低!”控费指标情况还与医院基建投入、等级评审准入等挂钩,优先考虑控费目标排名靠前的医院。达不到控费目标的医院,则核减或取消资金补助。
新政一出,医院纷纷行动。
省人民医院开展“重读药品说明书”考试,“防止医生开具与疾病不相关或者关联不大的药物,也就是大处方。”该院副院长王高华介绍。
武汉市中心医院根据专科特点、历史因素等,确定药占比下降比例,并分解给科室,要求所有科室药占比必须比前一年有所下降。
公示效果初步显现:2016年年底与2016年上半年相比,我省居民在部省属医院就医门诊平均花费下降3.04%,平均住院费用下降1.21%,住院平均天数下降0.22%……连续公开控费数据,倒逼医院走上采用适宜技术控制成本的良性竞争轨道。
带量采购,告别加成时代
看病贵,药品的推波助澜作用不言而喻。城市公立医院破除“以药养医”畸形生存法则,今年又跨出一大步:武汉、襄阳两个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先后如期启动市属、区属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
2月27日,记者在武汉市第四医院门诊药房窗口遇到退休职工张女士,她是一位结肠癌患者,用药支出占了退休金的近五分之一。
她扳着指头给记者算账:经常服用的西黄丸,从66元降低到55元,金水宝从57元降低到37元,华蟾素从360元降低到288元……“算下来每个月至少可省200元”。
在1月的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省卫计委宣布,今年,我省将分三步走,彻底取消所有城市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实现改革全覆盖。
为了挤压药品在流通环节逐渐虚高的价格,武汉、襄阳、鄂州三市试点,实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遴选54个规格的药品,并将其通用名下的其他药品一并纳入带量采购药品目录。
通过药品带量采购,探索在招标采购时兼顾药品中标价格和采购数量,做到量价挂钩,把需求集中起来,发挥批量采购优势,最大限度降低药价。
签约家庭医生,就医留在家门口
有序就医、分级诊疗被认为是缓解看病贵,降低就医负担的关键环节之一。2016年以来,武汉、襄阳、鄂州、宜昌、潜江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种基层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化服务的新型医疗模式正在构建。“孩子高烧、呕吐!”前几天,10岁患者张顺天的妈妈,向宜昌东山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生施忠林电话求助。
施忠林和护士带上体温计、退烧药品等,立即上门。初步诊疗,孩子的体温得到控制。随后,施忠林联络转诊,孩子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进入宜昌中心人民医院继续治疗。“我是张顺天一家五口的签约家庭医生,根据服务协议,今天的诊疗是免费的。”施忠林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5个试点城市家庭医生平均签约率28.7%,重点人群签约率46.1%,对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今年1月初,《关于推进湖北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印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省推广,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全年目标,实现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30%以上。
省卫计委负责人表示,看病支出降低是系统化改革带来的综合感受,要让百姓明显提高获得感,必须坚持政策联动、综合施策,在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等方面,“再拧螺丝、持续加力”。
(来源:湖北日报)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