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以岭药业」可快速关注
导读:
在互联网+医疗的风越刮越盛之时,有关其快速成长背后所面临的诸多痛点和盲点也变得越来越清晰。
在今年的两会上,有关虚拟医疗的话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所谓虚拟医疗,即各类由技术驱动却不局限于地点的医疗服务,诸如视频诊疗、远程识别追踪以及健康管理APP等。
曾有专家表示,虚拟医疗打破了传统医疗由医师控制医疗全过程的模式,将医疗过程的控制权交给了病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病人为中心。而通常所说的互联网诊疗平台当属其中一种。
互联网诊疗痛点浮现
在互联网+医疗的风越刮越盛之时,有关其快速成长背后所面临的诸多痛点和盲点也变得越来越清晰。
事实上,我们能够发现,尽管各类诊疗平台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对于一般老百姓而言,真正接受互联网诊疗的只是极少部分。他可能会选择网上挂号、网上预约,但真正看病还是在医院里对着大夫才踏实。这其中有小部分人可能是因为单纯不了解互联网医疗,更多的人即便了解,对于网上诊疗等方式也缺乏信任感,毕竟看病就医不同于购物、订餐等其他生活内容。而缺乏应有的规范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表示,互联网医疗建立规则标准化非常重要,国家要逐步建立互联网医疗管理标准。他认为目前已出台的规则还远远不够细致。
而宁夏回族自治区卫计委主任马秀珍委员与霍勇委员持类似观点。在她看来,“互联网+医疗服务”需构建多方参与机制,通过政府的监督和引导,形成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共同参与的创新治理模式。同时应当鼓励学术界开展研究,让互联网医院的诊疗过程逐步规范化。
马秀珍建议,国家需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相关政策顶层设计,完善互联网医院管理制度;试行开展跨省多点执业,确立互联网医疗机构准入及监管制度;同时可以尝试将医保系统与线上诊疗服务进行联网对接,将部分诊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畴,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
这样一来,既给予了互联网企业的准入空间,也确保了普通老百姓参与的可能性。
虚拟医疗花样百出
尽管问题仍旧存在,互联网诊疗平台依旧来势汹汹。各类互联网医院、云医院模式在中国各地相继诞生,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的大门正在逐渐打开。
当然,除了常见的互联网诊疗平台,包括远程会诊、可穿戴设备等都可以算作虚拟医疗的范畴。
“我们去年年底建立了互联网医疗中心,在台州最高的山、最远的海岛,布置了互联网远程会诊平台。”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主任陈海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他坦言,在医疗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要从“云端”接入“地气”,仍需要更多尝试。互联网远程诊疗的政策体系还较为滞后,需要尽快制订这种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的收费标准,出台收费许可等,让互联网医疗在规范中成长。
针对这一点,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刘迎龙建议,鼓励移动医疗平台参与远程会诊。目前的远程会诊系统,专家及基层医生参与度不够,设备使用率低的情况普遍,因此可以探索移动医疗会诊模式,作为推进远程会诊的有力补充,让远程会诊常态化。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葛明华则认为,在未来,病人戴上可穿戴设备,医生不用对其进行“面对面诊疗”,就能实现精确的远程“视触叩听”。结合智能移动终端、即时通讯技术、可穿戴检测设备,未来将可以实现更高效率的医疗健康服务。
人工智能时代到来
在未来的虚拟医疗领域,另一不可忽略的重要角色便是人工智能。在今年两会上,人工智能更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表示,医疗人工智能产业的广阔前景和战略意义日益凸显:医疗人工智能可以有效提高医生工作效率,提升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的医疗服务水平,从而改善我国医疗体系结构性问题。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郭广昌同时提交了《关于加快建设医学人工智能支撑体系的提案》。郭广昌认为,未来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尤其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全球竞争的技术制高点。而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对于加快重大疾病防控技术突破、占据生物医学相关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主导权、优化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但当前我国医学人工智能建设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人工智能在健康医疗领域发展程度仍有差距;国外企业领跑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临床研究与应用;“产学研”开放创新机制不完善及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制度不健全。
因此,郭广昌在提案中建议:一,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有条件的开放共享。二,成立国家医学人工智能工程中心。三,鼓励和支持具有大规模医疗应用基础的企业与高校。四,加强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安全管理。(部分内容有删减)
延伸阅读
提到虚拟现实(VR),想必很多人对其带来的新奇娱乐体验已不陌生,然而VR技术的应用潜力远远不止于此。当虚拟现实与医疗保健结合,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将会受益无穷。
当上帝用终身瘫痪同我们开命运的玩笑时,虚拟现实为人们带来一线希望。近日,英国《科学报告》杂志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通过虚拟现实训练及脑部控制机器人科学,一些因脊髓损伤而长久瘫痪的患者在移动和感知上取得突破。
在研究过程中,参与者沉浸在虚拟现实环境中,使用由大脑控制的机械外骨架帮助还原下半身运动。参加研究的8名患者中,有7位是脊髓以下完全瘫痪的,然而在为期12个月的康复训练之后,所有患者的自发肌肉功能都有所恢复,并且对触觉和疼痛都有了感受。另外,病人的膀胱和肠道控制能力也有所恢复,心血管机能也有所增强。其中,4名之前被诊断为完全瘫痪的病人现已“升级”为不完全性截瘫。
除了给患者的康复生活带来福利,虚拟现实也为医生工作打开方便之门。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报道,来自加利福尼亚州贝弗利山的著名疝气专家希尔林·特菲博士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直播疝气手术。虚拟现实完美展现出一个真实的手术场景,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之感。用VR技术直播手术操作过程将改变外科教育形态,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医疗手术信息的互联共享。
此外,外科医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装备从多个角度近距离观察病灶,深入了解情况,确定潜在风险,为复杂高危的手术做充分准备。
虚拟现实也为心理治疗开创全新局面。今年4月,德意志银行发布最新VR报告表示,医生和治疗师们正尝试通过创建个性化的虚拟现实情境来治疗心理疾病,例如美国南加州大学创新技术学院就推出了一种虚拟现实疗法,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而伦敦某公司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治疗恐惧症。由于技术限制,传统的治疗恐惧症的暴露疗法在操作上时常存在障碍,并可能会因为操作的不可控制使病患精神崩溃。通过VR技术,这样的困难能够得到大大改观。VR暴露疗法将利用头戴式显示器等设备为病患创造一个高度仿真的世界,且医生可以根据病患的情况随时调整环境的恐怖程度,有时医生还可与病人共同沉浸在VR世界中,通过与自身情况的对比给病人对症下药。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虚拟现实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无限。
更多相关——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只为分享,若涉及侵权可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回文章顶部,点「以岭药业」进行订阅
订阅成功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查看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