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到甚至可以为他付出生命。
然而,这份如海般深的爱,除非经受极端的考验,否则却常常不能被孩子很好地感知,甚至还会因我们的错误表达而被误解。
发脾气就是父母最常用的错误表达方式之一。
想知道,在我们发脾气时孩子的真正想法吗?
一些孩子会怀疑自己是否是父母亲生;
一些孩子想过要离家出走;
一些孩子讨厌,甚至憎恨父母;
一些孩子认为自己是多余的;
一些孩子会责怪自己,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
一些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
……
父母的坏脾气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造成长期的心理阴影。
我们这么含辛茹苦的付出、这么无私无畏的牺牲,在孩子眼里却是如此。
为什么就不能对孩子换个好脸色呢?
作者 | 鱼爸 主播 | 羽洋
01、有一个妈妈留言说:
看着儿子做事慢,心里就觉得窝火,
每次都忍不住吼他一顿,
但是吼完之后又很后悔,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有一次,儿子睡前跟自己说:
“妈妈,你生气的样子真可怕。”
这位妈妈瞬间泪崩,
心疼儿子成为了自己情绪狂轰滥炸的一个出口。”
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感受。
其实孩子很多时候是无辜的,
他们只是充当了父母情绪的出气筒。
在坏脾气的控制之下,
我们往往忽略了事件的本身,
总是任由伤害一步步升级。
大部分妈妈在吼叫后的反省中,
得出了这样一个共同的答案:
孩子本身并没错,往往是父母的情绪失控了。
那么,当我们面对孩子时,除了愤怒发脾气,还可能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呢?
02、自从做了爸爸,
我发现:自己最大的进步不是学会如何带孩子,
而是学会把自己的脾气磨平。
我本身是一个脾气很急躁的人,
因为从小就跟急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
奶奶对我的影响很大。
她如今快要80岁了,
每天还依然是一副很急很急的样子。
有了孩子之后,
我会不自觉地想起很多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喜欢把孩子跟自己的童年进行对比。
我常常会发现,
爱发脾气的自己在记忆的原野里哭泣、呐喊。
而如今自己发起脾气的样子,跟小时候一模一样。
没有成长起来的父母,几乎都是这个样子吧。
但这样的话,怎么能帮助孩子管理好情绪呢?
记得很多次,面对孩子闹心或者执拗的时候,
我脑海里会不自觉地冒出一些“打孩子一顿”的想法,
而且整个人也处在“气呼呼”的状态,
不过幸好,我努力管住了自己的情绪。
比如有一次,
儿子穿衣服时因为袖子拔不出来,急得哭了起来。
我劝说无效,帮忙也无效。
看到孩子以这样的理由吵闹,
怕是很多家长会觉得是无理取闹吧。
我当时虽然有些生气,
但还是让自己先平静下来,安抚了孩子的情绪,
然后慢慢教他如何正确翻袖子。
再有,在孩子秩序敏感期时,
每次出门,他必须先穿好鞋子,然后我才能穿。
假如我先穿了鞋子,
那就如同捅破了马蜂窝一样,儿子会揪着我发脾气。
这时发脾气、打骂、恐吓当然能镇住孩子,
可这样的方法没有一点教育意义,
索性不如把鞋子脱了,坐在那儿等孩子先穿好。
理解万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何须发脾气呢?
父母发脾气都有自己的理由:
●孩子不可理喻,我得治治他。
●太让我失望了,又没做好。
●总是一错再错,没记性。
●说话不听,发脾气才听。
●我是为了孩子好,打是亲,骂是爱。
……
可是吼了一通之后,发现结果无非就这几种:
●孩子变得非常温顺、听话,乖乖地听自己指挥,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孩子被吓傻了一样地站在那,小小的眼睛全是惊恐。
●大哭起来,偏偏跟你对着干,甚至学你的样子发脾气,踢打家里的宠物或者砸掉心爱的东西。
●没任何的反应,对父母的脾气已经习惯,早已置若罔闻。
发脾气时的教育是毫无效果的,反而起到反作用。
03、我们常说孩子是天使和恶魔的结合体,
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又何尝不是这样?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藏着三种分身。
即心理学上提到的,
每一个成人心中同时藏着父母(Parent)、成人(Adult)与孩童(Child)三种分身。
常常发脾气的父母,
就是一个容易被“孩童分身”控制的大人。
我们亲昵地抱着我们的宝贝,
看着他们安睡的样子时,内心是非常满足的,
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给眼前的这个小家伙。
毕竟他是我们带来人世的,
我们需要给他们无私的、全心的爱。
这个时候,我们是爱孩子的父母。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安全问题时,
能从容地处理,给予孩子一些生活上的指导和建议,
这个时候我们是一个成人,这也是我们最基本的样子。
但是当我们被孩子的行为点燃怒气时,
我们内心变得焦躁,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我们有一种挫折感,有一种手足无措的失败感。
如果是在其他地方遭到打击重创,
我们可以躲起来哭一场,或者找朋友倾诉,
但是面对着自己的孩子,
我们往往就会用吼骂来发泄情绪、震慑孩子,
要求他们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
这个时候,
我们内心那位“孩童分身”应会冒出头来。
所以,我们大部分的暴躁状态,
是被自己这个“孩童分身”所左右。
04、你的平和情绪是孩子心灵自由的天空。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便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如果你心情愉悦,那么孩子的世界也会五彩斑斓;
●如果你黑乌云叠加、暴风雨不断,那么孩子的世界也会风雨不断;
●如果你平和,孩子也会平和,并且能自由地呼吸、自信地成长;
●如果你专制、独裁,孩子必然会胆小谨慎、战战兢兢。
母婴关系心理学家李雪说:
当你控制不住想要对孩子歇斯底里的时候,可以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自欺欺人:我这是教育孩子为孩子好啊。
一个是自省:我的内心有很多愤怒、痛苦,需要被觉知,需要被疗愈。
我曾经被父母这样伤害,
这是我们家族代代相传的业力,
但我愿意经由亲子关系认识自己,逐渐成长。
家族的不幸轮回,且让我承担,且于我终结。
我们发现很多家庭里,
父母不稳定的情绪往往会影响孩子的情绪。
很多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打骂、紧张的家庭氛围中,
幼年就想着逃出这个“牢笼”。
可是成年后,特别是有了孩子后,
却发现很多童年时打在自己身上的印记又出现了,
并且开始影响孩子了。
所以必须有坚定地决心,于我终结。
如何终结,需要长期的一个情绪管理。
首先要认识到这种带着脾气的教养是无效的教养方式,
对孩子是一种伤害。
有了这个认识,才能真正愿意去改变。
另外说说自己的一个体会:
忍住那一分钟,给彼此一个冷静空间。
在绘本《杰瑞的冷静太空》里,
小杰瑞给自己找了一个冷静空间,
也送给爸爸一个冷静空间。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心理的冷静空间,
不是说给自己划定一个现实的区域,
而是给情绪一个释放的心理空间。
当我们脾气上来的时候,不要被这戾气所控制。
不妨去另外一间房子,或者去阳台透一下气,
将拧巴的事先搁下,深呼吸,想一些好的事情。
不要总是觉得孩子问题如何大,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他尽力了吗?”
●“是不是我的要求有点高了?”
●“是不是我没有弄清楚真正的原因?”
●“是不是我自己做的过分了?”
当有了一个这样的心理冷静过程后,
很多时候我们的理智又会回归,
又会以一个“成年父母”的心态,
去跟孩子心平气和地谈事。
而不是在“孩童分身”冒出头的时候,
像个小孩子一样,肆无忌惮地彼此伤害。
所以说,父母如果真正为孩子着想的话,
应是从教育我们自己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