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而人体正处于阳气升发,新陈代谢增强,现在气温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适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存和传播。因此春季也是流感多发期,你身边有宝宝中招了吗?
“
遇到有病说不出口的小宝宝,你曾经走过哪些误区?
误区一:输液治疗,宝宝感冒好得快。
不对。普通感冒发烧不应该滥用输液,输液不过是暂时缓解了发烧的症状,并不能把感冒病毒从身体里清除出去。
儿童感冒用药原则是:能不用药就不用药,能少用药就不多用,能口服就不注射。因此提醒家长们不要迷信输液,输液不仅会给宝宝增加痛苦,而且还有发生严重过敏反应以及输液反应的风险。此外,输液室患儿数量较多,患儿间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安徽省卫计委曾下发过一份《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公布了“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其中列出“病程3天以内、体温38℃以下、精神状态好的儿童感冒不需要输液。”
误区二:中药没有不良反应,给感冒了的宝宝喂中药更安全。
许多家长认为中药效果好,而且没有不良反应,可以放心服用。因此,在孩子感冒后,有的家长便按照上一次感冒的药方,自行去中药房照方抓药;或者选择在家中常备一些治疗感冒的小中药来服用。
事实上,中药也是药,是药三分毒,任何一种药都有不良反应。对于说明书上写着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的中药应该拒绝使用,这类药的临床安全性研究数据不充分,别拿自己宝宝当小白鼠哦。
儿童感冒用药三大原则
1、成人用的感冒药,儿童不宜使用。
2、根据儿童年龄、体重计算药量,避免过量用药。
3、儿童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喝温开水,用温湿的毛巾擦拭身体等。物理降温无效、且腋下温度超过38.5℃的宝宝,则要使用退烧药。
误区三:尚在哺乳的婴儿感冒了,流清鼻涕,可以让母亲服用板蓝根冲剂,通过母乳传输给婴儿。
不推荐母亲吃药通过乳汁分泌来治疗宝宝的疾病。首先,母亲没病吃药会伤害到自身;其次,绝大部分药物乳汁分泌量很少,达不到治疗宝宝疾病所需的药量。
宝宝只是流清水鼻涕,只需对症护理好宝宝的鼻子,及时清理鼻涕,使用生理性盐水滴鼻,维持鼻孔的正常生理环境即可。
误区四:天气寒冷,宝宝一受凉就流鼻涕,可以多穿一些,能有效避免感冒。
孩子出汗时,毛细血管扩张,汗毛孔处于开放状态,为了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来,若换衣服时受到冷风刺激(如穿堂风),汗毛孔没有及时关闭,仍然持续开放,向外散热,而毛细血管却遇冷收缩,血流减少,使得宝宝的体温调节与血液循环失衡,抵御病毒的能力就会下降,致使孩子感冒。平时应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但一定避免穿太多出太多汗,也要避免出汗后吹风,否则穿得越多越容易受凉。
通常人们误以为抗生素就是消炎药,事实上抗生素是抗菌类药物,只对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有作用,对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由于小儿脏腑娇嫩,病情变化快,宝宝感冒家长不能掉以轻心,要细心观察病情变化,一旦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并发症,须及时去看医生明确诊断。只有感冒合并或者继发细菌感染时,才需要吃抗生素,即消炎药。
用药小提示
1.退烧过程中会大量出汗,用药中注意给宝宝及时补充水分;
2.布洛芬可能会诱发哮喘,患有哮喘的患儿不建议使用;
3.吃药降温的同时应配合物理降温,但切记不能使用酒精擦拭宝宝身体,酒精会透过儿童稚嫩的皮肤导致其酒精中毒。
误区六:宝宝感冒后如果不及时吃药控制病情,会发展为中耳炎。
感冒有可能继发中耳炎,部分原因是护理不当造成,这其中又有可能是错误地擤鼻涕造成的。很多人习惯用手捏住两侧鼻孔用力擤,导致鼻涕被挤进了中耳,引发中耳炎。
教宝宝擤鼻涕时,要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让孩子稍用力向外出气,鼻涕便会擤出来,然后同样方法擤另一侧。不要捏住两个鼻孔一起用力擤。
如果孩子体温高、表现异常、精神状态不好、抽搐,或出现下面这些症状,则应尽快就医。
3个月以内的婴儿出现发热症状;
1岁以内的婴儿,发烧高于39℃,或伴有呼吸频率过快、呼吸困难、嗜睡、烦躁、拒绝或不愿饮水超过6小时等症状;
1岁以上儿童发烧同时伴有以下症状:
◆ 发烧伴有咽喉疼痛的症状,或拒绝吃固体食物,甚至拒绝喝水,可能是咽炎或扁桃体炎;
◆ 发烧伴有耳朵疼、拽耳朵、突然惊醒的表现,可能是患了中耳炎;
◆ 发烧伴有尿频、尿痛,可能是尿路感染;
◆ 发烧伴呕吐、腹泻,可能是肠胃炎;
◆ 发烧伴随剧烈咳嗽、呼吸急促等情况,怀疑支气管炎或肺炎;
◆ 发烧时间超过3-5天或温度总降不下来,同时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易激惹、烦躁、不可抚慰,出现头疼、呕吐甚至抽搐等,可能是颅高压的表现,应警惕脑炎的可能。
本文综合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删除。电话:400091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