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爱国卫生运动已经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走过了65个年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随着人民群众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要求,爱国卫生运动的作用更加突显,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切实关系到我们每个人健康生活的运动。让我们从今天起了解它、融入它,让自己的身心更健康,将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爱国卫生运动的起源
爱国卫生运动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卫生运动,说起爱国卫生运动的“前生今世”,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就把组织军民开展群众卫生运动,搞好卫生防病工作,当作关系革命成败的一件大事来抓。1933年,毛泽东同志在《长冈乡调查》一文中指出:“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因为它减弱我们的力量。如长冈乡一样,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
1952年2月29日,美军置国际公法于不顾,用飞机、大炮对我国东北部分地区投放含有炭疽杆菌、鼠疫杆菌等10余种病菌的苍蝇、跳蚤等生物,对我国发动了细菌战争。美国的这一罪恶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党中央带领广大军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反细菌战。在保家卫国的浪潮中,推动了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的深入发展。
1952年3月14日,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任务是领导反细菌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为大会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在中央防疫委员会的领导下,各地迅速掀起了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新高潮。人民群众把这项伟大的运动称之为“爱国卫生运动”。党中央肯定了这个名称并指示各级领导机构,以后统称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由此可见,爱国卫生运动不仅仅是维护环境卫生那么简单,它所承托的责任远远大于其本身字面的含义。
爱国卫生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历史背景,并一度被提到政治任务的高度。事实上,“除四害”、“五讲四美”都是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城乡环境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影响健康的主要环境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治理;人民群众文明卫生素质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广泛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重点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等公共卫生问题防控干预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1949-1952年,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的不卫生状况和传染病严重流行的现实,全国普遍开展了群众性卫生运动。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推动了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把这项运动称之为“爱国卫生运动”。党中央肯定了这个名称并指示各级领导机构,以后统称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与此同时,把“卫生工作与群众性卫生运动相结合”确定为卫生工作的一项原则。195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在党中央及各级政府领导下,广大群众积极参加,有效降低了蚊、蝇、鼠、蟑等病媒生物密度,显著减少了鼠疫、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许多城乡清除了大量的垃圾、污物,面貌焕然一新。1981年2月,全国总工会、中央爱卫会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后来把每年3月定为全民文明礼貌月。主要内容是“五讲四美”,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对爱国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不断丰富工作内涵,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这是国务院时隔25年后,又一次专题印发指导开展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文件。首次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于1990年进行,全国455个城市参与其中。截至2012年底,全国爱卫会已累计命名153个“国家卫生城市”、32个“国家卫生区”和456个“国家卫生镇(县)”。城市卫生质量有所提高,为广大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清洁、优美、舒适的环境。
健康城市是指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
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活动为建设健康城市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建设健康城市所提出的理念和方法,不仅能够巩固和提高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成果,也丰富和深化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