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医大师路志正,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就是路老有97岁的高龄,却有40岁的心脏。每年路老都会体检,检查结果都是一样,所有数值都在正常范围之内,所有的结果都是“未见明显异常”,血管弹性跟四五十岁的健康男性一样,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路老的长寿经:
路志正 河北藁城人,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目前北京最年长的出诊中医。在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等方面有很深造诣。
熊掌虽好,不敌粗粮
现在的人,有了钱不知道怎么花,也不知道怎么吃。
中医理论博采众长,我的长寿经验第一条就是心平气和、无欲无求。
我现在惟一追求的只是学问,总感到学问不够,每天都要读书读报,还要读许多医学方面的书,前几天还专门去北师大的书店买了些书。
无欲无求比较难做到。人都愿意吃好的,连孟子都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过去吃过熊掌,是很好吃,感觉比炖鱼好吃。但是再好的东西,不能都吃,也不能多吃。现在物质丰富了,在家吃饭,家里人总是问我饭菜“好不好”,每次我都说:“很好了、很好了。”
我每周至少吃两次粗粮,一次是玉米面的发糕,一次是玉米面或别的杂粮做成的面茶,很喜欢喝。
晚上喝稀一点的粥,现在家里有搅拌机,各种杂粮比如豆子、小米放在一起搅拌后熬粥,非常方便。晚饭一定要吃七八分饱,胃不和则卧不安。
甘能让人饱
生活条件好了,再加上中国传统的尊长敬老的传统,给老人安排的饭食越来越好。面对好东西,往往控制不住食欲,要把握一个原则“粗细好坏”都要吃,但都不能过。
粗细好坏中的“坏”,其实指的就是“肥甘厚味”的饮食,这些大鱼大肉会增加老年人的消化负担。甜食尤其要尽量少吃。
“甘能让人满。”甜的东西吸收很快,所以开始吃饭时不要吃甜的,中国的八宝饭,都是最后再上。吃水果也一样,也需饭后过一段时间再吃。
每天进餐三片泡姜
我坚持吃了40多年的姜,每天进餐的时候吃两三片醋泡姜。
姜中含有姜辣素,有健胃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有助于消化。孔子有句话“不撤姜食”,孔子活了73岁,在那个年代绝对是长寿的,我想与他“不撤姜食”的饮食习惯有关。
姜性辛微温,辛能散,温能祛寒,我开方经常用姜作为药引。
此外,姜皮能治浮肿,干姜治胃病,炮姜能治妇科病……
家人每次会买几斤姜,切片或切丝,然后用醋泡着吃。醋本身有活血的作用,还能够祛除姜本身的辣味。
吃姜有几点要注意,“不撤姜食”后面还有一句——“不多食”,一次吃几片就够,或切成细丝和姜末拌于凉菜中,有和胃降气,增加食欲的作用。吃太多则会导致胃热。老年人如果咳有泡沫的白痰,可以吃姜,但是痰黄、干咳或无痰的,就不要吃。
当然凡事不绝对,比如你要是受凉了,或者晚上散步时出汗着凉了,喝点姜糖水,一出汗,病可能就好了。
不能以酒为浆
《黄帝内经》里劝说人们,不能以酒为浆,喝酒像喝汤一样,那就糟了。过去我一点酒都不喝,但是年龄大了,手关节容易僵直,所以开始喝一点黄酒。黄酒能够增加血液循环,降低关节僵硬程度。一般我每天喝一杯,而且是晚上喝,白天上班不会喝。我喝黄酒有个特点,不喝纯的,而是自己“勾兑”一下,每杯酒加1/3的热水,这样既温了酒,也降低了酒精的浓度。
我爱喝茶,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喝不一样的茶。比如春天会托安徽的学生捎些带春芽的绿茶,有生发之气。上午喝绿茶使阳气上升,下午喝乌龙茶健脾消食促进消化,晚上喝普洱茶,能够护胃养胃,而且不会影响睡眠。
喝茶一定不要浓,泡了两三次后,没有香味就要换了。浓茶中有大量的鞣酸,对大便有收敛作用,尤其不适合老年人喝。
走300步再练八段锦
运动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不一定要用跑步机,要去举哑铃。《诗经》里早就说过,中华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手舞足蹈就是一种锻炼,挥挥手、跺跺脚,只要你坚持,找到自己的锻炼方法就可以。
我每天早晨起来后,外面若没有风,就到院子里去走两圈,如果有风,就在屋子里走300步。然后再练半个小时左右的八段锦,以外动四极,内养脏气,保持充沛的精力。
晚上看看新闻,接受“时事教育”,新闻看完基本就不再看电视。有时也会看看京剧,我不喜欢听西方的打击乐,那会让人感到紧张。
一个有名的作曲家来找我看病,他很焦虑,当时我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是做音乐的。我跟他开玩笑,我们中国做音乐的人可都是长寿的。他说不,外国很多作曲家30多岁就不在了。我说,你可以多研究研究中国的传统音乐,像高山流水。去年,他的朋友拿着一本他写的书来找我看病,说这位作曲家的身体现在已经很好了,他的书中专门有一章《向传统致敬》,他很感谢我的建议。
吃药胃疼,不吃药头疼
现代人生活节奏比较快,压力不断增加,很多人出现过头痛、头晕、头胀等头部的不适。头痛看着是个小毛病,但真疼起来也是非常折磨人的,甚至有人为此长期服用止痛片。这些止痛片如果长期服用容易影响人的消化系统,引起胃部溃疡,以至于到最后形成了“吃药胃疼,不吃药头疼”的局面。头痛问题,我们要去寻找它背后的病因,而不是盲目止痛。
大家想想,如果你家里的电灯不亮了,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呢?首先要看看是不是家里停电了,虽然是灯不亮了,但问题不一定出在灯上,也可能是家里的电用完了。头痛也是如此,不能因为问题出在头上就只关注头部,而是要结合病人的其他症状综合判断。中医把头称为诸阳之会,把脑称为髓之海,五脏六气的气血皆上注于头面。所以,当五脏六腑出现了问题时,都有可能引起头部的疼痛。
1976年我诊治过一个38岁的朝鲜族干部,犯头痛病已经8年。
1969年,他的头部受伤之后,一直头痛,晚上失眠多梦,由家属陪同到北京来治疗。患者体态肥胖,步态不稳,手足颤动,舌头麻木,连话也说不清楚。他的家属也说,他平时喜欢吃肥腻的食品,还爱喝酒抽烟。这就是痰浊上蒙头痛。他平时的饮食习惯导致痰浊瘀积在体内,再加上外伤的损害,造成痰浊瘀血内停,神明不聪,治疗拟以化痰开窍为法则,所以我自拟了夏蒲礞石汤来治疗。他的病情比较复杂,一直调理了一个半月才痊愈。
夏蒲礞石汤是我治疗痰浊头痛的经验方。痰浊内生是脾胃运化失常导致的,因此方中用白术、茯苓、陈皮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
《脾胃论》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用半夏,天麻与上药相配,补虚以治其本;痰浊上蒙清窍,诸症蜂起,故用礞石、菖蒲、远志涤痰开窍以治其标。浊痰久郁有化热之势,佐加黄芩以清其热。诸药相合,共奏健脾祛湿、化痰开窍之功。
另外,大家平时也可以经常梳梳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头痛。头部是手足三阳经的汇聚之处,因此被称为“诸阳之首”。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合理的梳头可以起到按摩头部的作用,增加头部血液循环,提神健脑,缓解头痛、头晕。
这个方法我向很多人都推荐过,做起来没有太多讲究,只要在头部两侧和头顶处从前向后各梳50~100下即可,用力大小适中,动作缓慢柔和。当头部觉得微热微胀时,说明已经达到预期目的。梳子也没什么特别的,普通的桃木梳或是牛角梳都可以。这样每天坚持梳头2~5次,可以达到升发阳气、祛病强身的目的。
粗茶淡饭最相宜
现在的人一出门全是餐馆,今天一个饭局,明天一个聚会,辛热油腻全吃嘴里。即便在家里也多是过食膏粱厚味,营养过剩,没过多久,嘴里就开始疼痛,得口腔溃疡了。这类口腔溃疡属于湿热蕴结的,可能反复发作,同时还会伴有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等。
脾开窍于口,所以口腔溃疡跟人的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脾胃有升清和降浊的作用,升清就是把你吃进去的食物化作气血,降浊是指把没用的排出体外。如果吃多了油腻辛辣食物或是喝了过多的酒,脾胃一时消化不了,既不能完全化成气血,也不能排出体外,就会形成湿热内聚的环境。
这种湿热的环境,需要找到一个出路,而口腔溃疡就是它的出路之一。每次出现口腔溃疡就说明体内的湿热找到了出路,但是如果你又吃多了这些膏粱厚味,没几天湿热的环境又形成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口腔溃疡总是反复发作的原因。
我有一个病人,嘴巴里长了好几块溃疡,此起彼伏。他找到我时一直捂着嘴巴,疼痛异常。他说,自己这个病算起来已经有11年了,一开始只是在嘴唇上,后来发展到口腔黏膜和舌头上,平时吃饭喝水一旦碰到都特别疼。而且,每次有口腔溃疡时,他还头疼,非常影响工作和生活。为了治疗口腔溃疡,他曾经用过半年的激素,之后也用中药治疗过,但效果都不理想。
我见他除了溃疡处较多之外,在悬雍垂处(即俗称的“小舌”)也有溃疡,眼屎很多,舌体偏胖、苔黄腻。综合四诊,辨证为脾胃湿热、蕴结中焦所致。所以就给他用了仲景泻心法来清利湿热, 一共七味药——半夏、黄芩、黄连、甘草、干姜、党参、大枣。
病人服药后,悬雍垂处的溃疡就消失了,其他症状也有减轻,于是,我仍旧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两个月后回访得知,这位病人的溃疡未曾复发。这个药方之所以能够治愈病人多年的溃疡,是因为这些药物一方面可以燥湿清热,另一方面又可以养阴,调理升降,恢复了脾胃功能,体内没有了湿热的环境,口腔溃疡的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我遇到过一个年轻人,本来是来看痤疮的,结果一说话口气气味很大。这个年轻人平时一大爱好就是吃烧烤,因为有口气现在连女朋友也交不上。我跟他说,痤疮和口气跟他的饮食习惯有关系,即便这次我给他开了药方,治好了病,如果仍旧天天吃这煎炸烧烤之物,痤疮迟早还会再找回来。这些食物酒酿会给身体造成很大负担,这就像一辆超载运行的车辆,如果你不卸载一些货物,这车的速度就快不起来。
真正健康的饮食,不是添加各种香料调料,采用油煎炸烤勾起人食欲的大鱼大肉,而是性味平淡可以安抚五脏六腑的粗茶淡饭。我已经90多岁了,很多来找我看病的老人都问,路老,您身体怎么这么好,是不是有什么秘方?长寿其实没有所谓的秘方,我跟很多人都说,一定要多从饮食上注意。很多慢性病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习性的投影,自己的疮疤自己最清楚。
来源:河北中医药
编辑:张伟丹
更多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