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怀仁心 施仁术
3月16日,在介休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儿科诊室内,赵丽莉工作间隙对记者说:“家长把孩子的健康托付给我,这是亲人般的信任,我应该像对待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一样,尽心尽力为孩子治好病。”她的语气诚恳,神情坚定。
这位30多岁的儿科女医生,家乡就是坐落在绵山脚下的介休市。她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母亲是妇产科医生,父亲是内科医生,父母治病救人的点滴小事都成为她人生中最深刻的记忆。
赵丽莉的临床诊疗工作包括门诊患儿、住院患儿和新生儿监护病房患儿三部分内容。她要求自己一进入医院的大门,就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注意力集中,做到百分百投入和专注。“儿科是个哑科,面对的多是不会表达只会哭闹的孩子,必须有良好的工作状态。我每天上班的路上都要在心里默念这几个字:多问!耐心听!仔细查!综合判断!从简用药!多嘱咐!勤随访!”赵丽莉说。
赵丽莉诊治门诊患儿时,一般都不苟言笑,谨慎小心,全力做到准确诊断。在诊治住院患儿时,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详细记录患儿的情况,从药物选择、用药时间,到患儿的一举一动、一餐一饮,甚至连患儿的玩具都要注意。比如,很多呼吸道疾病患儿会有气喘胸憋,对各种物体的敏感程度也随之增加。这时,她会奉劝家长不给孩子玩毛绒玩具、不穿毛衣、不用毛毯。每天,她查房时间很长,每个患儿基本要用到10分钟以上,做到充分检查、解释和沟通。
新生儿监护病房承担着出生3个月以下孩子的诊治工作,作为一个母亲,赵丽莉深知孩子离开父母,入住无陪护病房的这段时间,任何一个家庭都会伤心、焦虑、担忧。她每天会用微信给孩子的父母交待病情,并把孩子的生活状态用视频或照片发给家长,让孩子的父母明明白白看病,踏踏实实等待孩子康复回家。
多年来,她没有节假日,每逢疾病高发的秋冬季节,一上午要诊治60多个患儿。她每天必查房,出门诊时连上夜班,一工作就是28个小时。她经常忙到不知道室外啥天气,不知道白天黑夜。
2
倾心力 勇担当
“给介休的孩子们当医生,我责无旁贷。无论多累,不谈得失。”多年来,赵丽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5年初,赵丽莉收治了一个被遗弃在田野里的食管气管瘘的新生儿,孩子送到医院时,放在一个纸箱里,被子里、孩子身上爬满了大蚂蚁,脸上还有3个地方被老鼠咬破。赵丽莉给孩子伤口换药,从她身上先后清洗出20多只大蚂蚁。赵丽莉和同事们不辞辛劳,带孩子做放射检查,打狂犬疫苗,后来,又接连3次带她去省儿童医院做手术,直到手术后痊愈,通过当地民政局把她送到亲生父母身边。
2016年夏天,赵丽莉给一个全身抽搐的孩子做体格检查时,揭开被子,发现孩子大便了,整个身子都脏乎乎的。她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孩子一定很难受,必须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不嫌脏不嫌臭。她给孩子擦洗身子,在场的医生护士纷纷帮忙,场面很温暖。
在十几年的临床工作中,她从来没有停止学习,只要有最新版的儿科学教材发行,她就购买,认真学习。每本书上都圈圈点点做着各种标记。平时一有机会,她就缠着放射科主任和心电图室主任请教。她还常到检验科和B超室,结合临床事例,与同事们探讨诊断过程。
儿科医生太辛苦、太累,还容易产生纠纷。在医院,面对面看病人,下班时间是微信、视频看病人。赵丽莉的手机电话很多,每天都有许多不认识的号码打进来求医问药。就这样,多年如一日,她一直坚守着这个岗位。
3
做好人 做好事
赵丽莉和好朋友冰月2007年发起组建了介休第一个民间青年志愿者联盟,从此,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成为她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
义安镇中街村有一个孩子5岁,天生唇腭裂,由于经济状况不好,家里人从来没有带他去医院看过。村里人都躲着这个孩子,因为他的外表很丑,而且由于唇腭裂导致不会说话。看到这个情况,赵丽莉十分心痛。于是,她联系到专门实施唇腭裂手术的公益项目“微笑列车”,跟孩子的父母沟通好,给孩子做了手术。术后,孩子开始说话了,也有其他孩子跟他一起玩了,孩子变得开朗了。赵丽莉还经常到孩子家里,给他送吃的和衣物,过年过节带他到介休市里玩耍。一个孩子的命运得到了彻底改变。
这几年,赵丽莉为许多患儿进行了捐助。“尽管只有几百元,但也要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她表示。赵丽莉先后参与救助了6个白血病儿童。今年1月份,她和志愿者伙伴们救助了一对双胞胎,一个是唇腭裂,另一个是新生儿消化道出血,还救助了1名20岁右肺动静脉畸形的女孩。2月份,又救助了1名食道癌患者,还有1名17岁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的男孩。
2015年夏天,赵丽莉跑步的时候,看到一个60多岁的老人骑着三轮车撞在了树上,头、面、胳膊都受了伤,出了很多血,左腿骨折。她当即帮老人止血,固定骨折部位,陪着老人1个多小时,直到救护车和家里人陆续赶到才离开。
参加志愿者协会的各种活动,给孤寡老人送年货,去敬老院陪老人过重阳节,为山区孩子送书,为贫困儿童送吃送穿……这些事情,赵丽莉已经坚持了10年。“做好人,做好事。这就是我的人生信条。”赵丽莉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