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业内】《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中医药文化保护,呼吁"为文化传承留一束薪火"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遍地开花,却在国内备受争议。最近,诸多主流媒体报道了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重视。

 

今天(4月6日)出版的《光明日报》用一个整版聚焦中医药文化保护。



以下为此版的4篇报道原文。

【聚焦中医药文化遗迹保护】

中医药文化遗迹亟待发掘与抢救


江苏省徐州市的中山南路上,人流熙攘,一座名为“海云电脑城”的高大建筑矗立在旁,显示着这里作为商业区的繁华和现代。谁能想到,1800多年前,这里曾是东汉末年名医华佗长期行医的地方,而海云电脑城现址上的原石磊巷内,曾建有具百年历史的华祖庙和华佗墓。然而,在近年来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它们早已湮灭无存,华佗墓碑更不知所踪。

 

这只是中医药文化遗迹保护现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作为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历史性实物呈现,在政策引导下,一批中医药文化遗迹得到了重视和保护,但更多这样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物资源却仍不为人知,走在湮灭的路上。因此,加大对中医药文化遗迹的发掘和抢救刻不容缓。

各地中医药文化遗迹保护形式多样

中医药文化遗迹,并非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它泛指历代有关中医药人物和事件的尚存在的建筑物体。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许敬生认为,遗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上名医出生和主要活动区域的遗迹,如扁鹊、张仲景的墓地、祠堂,另一类是药都文化和药商老字号文化遗迹,如北京同仁堂老铺、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乐家老铺药酒工坊。

 

 “我国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在各省市县广泛分布着大量的中医药文化遗迹,可谓数不胜数。”据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国学研究所所长王明强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较为知名的中医药文化遗迹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逐渐发展为地方重要的旅游资源,长期以来,这成为中医药文化遗迹的最主要保护形式。

 

除了政府保护开发,各地也出现了民间资金支持和后人保护的形式,如江苏常州孟河学派的丁甘仁故居,就是在孟河医派传承学会的资金支持下得以重建。镇江名医张云鹏故居则一直由后人修缮保护。

 

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促进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政策引导,一些地区加强了对中医药文化遗迹的修缮和重建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被提上日程,中医药文化遗迹保护迎来了新的契机。

 

2007年,河北保定刘守真祠堂、河南南阳医圣祠、湖北蕲春李时珍陵园和甘肃省庆城岐伯圣景等4处中医药文化遗迹,入选首批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其后,经过陆续申报,云南腾冲药王宫、陕西铜川药王山孙思邈故里等遗迹相继入选。截至目前,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共有80家,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中医药文化遗迹。在政策的支持下,这些遗迹得到了较为充分地保护和开发。

 

广州广府本草博物馆内陈列的巨型煎药器皿。黎湛均

遗迹普查、保护和开发不力问题凸显


 “这些众多的中医药文化遗迹资源,被开发的仍是少数,大部分正湮没在历史烟云中。”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许敬生长期从事中医药文化研究,2010年以来,他带领学生在河南省开展中原中医药文化遗迹考察研究。考察中他看到,著名的河南药都禹州十三帮会馆已破败不堪,而世界闻名的清代植物学家、药物学家吴其濬墓地已是荒草没膝,其主要活动场所“东墅”也已荡然无存。“这些文化遗迹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保护,令我十分痛心,但也庆幸能够得到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及时进行这样的普查。”

 

 “浙江中医药文化遗址虽说丰富,但到底有哪些,都分布在何处,恐怕至今没人能说得一清二楚。”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胡滨介绍,在浙江省,诸如兰溪诸葛村和杭州胡庆余堂这样的遗迹已经闻名海内,但如杭州钱塘医派讲学行医处侣山堂、南宋名医陈无择的故居等,却因鲜为人知而逐渐湮没,许多杭州历史上煊赫一时的老药铺的价值也因不为人们所识,疏于维修而日显败象。“家底不清,就不能及时造册登记和整理研究,更别说提出保护等级和申请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这样下去,一些中医药文化遗迹只能是文献上的记载了。”

 

上海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谢建群指出,与徐州市区华祖庙的遭遇类似,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上海大规模市政改造,一大批代表海派中医药文化特征的遗址建筑,在毫无保护措施的规划下逐一拆除流失。目前上海尚未有一处海派中医药文化遗址被列为保护单位,令他非常痛心,“城市建设不能以牺牲中医药文化为代价”。

 

王明强告诉记者,当前,一些遗迹虽然由政府予以保护,但由于开发宣传不足,门庭冷落,也不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2009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梳理了一份全国中医药文化景点名单,其中列出了内丘扁鹊庙、建阳宋慈墓等89个中医药文化遗迹。但其中诸如沛县华祖庙这样的遗迹,其地方政府相关网页只字未提,当地人也几乎无人知晓,可见其影响力之微弱。

 

安徽合肥的小学生在中医馆体验中医文化。陈三虎摄 光明图片

摸清家底并以保护性开发为先


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普查全国中医药、民族医药文献、文物、古迹资源,系统研究中医药典籍、文物、古迹和古今名医人文精神及其文化素养。”由此,近年来各省展开了各自的中医药文化相关普查工作,但对于中医药文化遗迹的普查还没有全面展开。

 

“中医药文化遗迹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具有相当的学术和文物价值,必须先摸清家底。”胡滨认为,家底不清,就不可能加以全面的保护。因此,各省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中医药文化学会等专业机构,尽早开展现存中医药文化遗迹的摸底普查工作。

 

“要建立遗迹保护的长效机制,还要积极推动列入和升级文保单位的工作。”王明强认为,当前许多遗迹尚未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面临着消失的风险,有的遗迹则级别偏低,保护力度不足,亟须中医药界与文物部门通力协作。

 

而胡滨则提出了遗迹保护的新思路。他指出,截至目前,我国公布的4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140多项涉及中医药,包括中医诊疗方法、中药炮制技艺、民族医药等八大类。而中医药文化遗迹作为有形实物,不在此列。但这些遗迹应属物质文化遗产,可效仿中医药的非遗申请,尝试申请进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提高社会知名度,对其建设维护也将大有好处。

 

此外,王明强指出,中医药文化遗迹保护决不能“养在深闺无人识”,而要发挥其在地方文化建设上的影响力。因此,地方政府应建设专门的网站,并利用多种媒介,加大遗迹推介力度。同时,要结合遗迹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建设中医院、中医药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或开设中医门诊、中药店等,发挥好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载体作用。记者 杨舒 叶乐峰

根源在于保护意识欠缺

——专家学者谈中医药文化遗迹保护困境

中医药行业自诞生之日起,就秉持“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职业精神与文化性格,行医用药不违背良心。但在中医药文化遗迹抢救与保护过程中,诸多难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保护意识”的缺乏,诸多中医药文化遗迹面临消失的风险。中医药文化遗迹对于保存中华文脉有何作用?如何保护中医药文化遗迹?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司富春认为,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自古至今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与民众生活至为密切的科技与人文融通的“优秀文化”。“中医药文化遗迹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历史性实物呈现,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极好载体,加强中医药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是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司富春说。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秘书长梁俊教授表示,中医药文化遗迹的存在可以进一步证实中医药文化存在的真实性。他举例说,《黄帝内经》是以黄帝与岐伯等对话的形式写成的,但在考古证实之前很多人认为《黄帝内经》是后人假借黄帝和岐伯对话之名而编撰的。但据史料记载与考古发现证明,古郑国是黄帝与岐伯等的主要活动区域,而古郑国包括现在河南的新郑、新密等地区。新密境内有关岐黄文化的遗址多达40余处,如黄帝宫、岐伯山、岐伯庙、大鸿山、大魄山等大量关于岐伯、黄帝与其他上古医家活动的遗迹和传说。1997年发现的新密古城寨遗址被专家确定是黄帝古都轩辕丘。“这些遗迹有力地证明了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这些文化遗迹能够增强中医药学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梁俊说。


尽管政府部门和民间力量都逐步意识到了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医药文化遗迹的重要性,也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但当前中医药文化遗迹的抢救、抢修和保护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司富春说,一些地区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不注意保护历史文物,对中医药文化遗产研究和宣传不足,造成中医药文化遗迹的消失。


“各省市可以成立由政府部门人员、专家学者、民间相关人士组成的专门考察小组,加强对全国各地区中医药文化遗迹的普查和全面摸排,及时发掘并抢救濒临失传的中医药遗产。”司富春说,中医药文化遗迹保护较好的地区,往往是文化旅游意识较强、文化旅游业较为兴盛的地区,政府部门要加强观念转变,对中医药文化遗迹进行保护性开发,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双赢。(记者:叶乐峰 杨舒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探寻中医药文化神采

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 记者 严红枫


在中国南方地处“三江之汇”“六水之腰”的浙江省兰溪市西部18公里处,有一个神奇的村子,这里有罕见的明清古民居,妙趣横生的传统习俗以及八卦布局,被誉为“八卦奇村,华夏一绝”,这就是浙江金华兰溪的诸葛八卦村。

 

据历史记载,诸葛亮的后裔诸葛青于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迁居兰溪,诸葛青的一个儿子诸葛承载在兰溪传了十代,到了诸葛大狮(第二十七代)举家迁到高隆(即诸葛八卦村),那是元代中期。

 

诸葛村村子中间低平,四周渐高,以村中央的水池为中心,八条小巷向外辐射,房屋错落而建;村外有八座小山,环抱着村子,形成外八卦。随着人口的增加,屋子越盖越多,却始终保持着九宫八卦的布局。

 

但是,八卦村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是因为这里是诸葛亮后裔的集聚地,也不仅是因为有神奇的八卦布局,还因为诸葛亮的后裔世世代代遵循了诸葛亮的祖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明初,时逢兰溪中药业勃兴,诸葛村正人丁兴旺,加之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诸葛药业一发迹便脱颖于群雄。

 

《诸葛氏宗谱》记载:壮多勉其季习举子业……晚年喜以岐黄之术寿人。岐黄之术就是中医药。明万历年间诸葛文庆在江苏如皋创办实裕药行,这也是诸葛药业满天下的开始。

 

明末清初,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百余年的休养生息,这一时期,诸葛村有半数男丁从事中药业,四处开设药店,创建药行,诸葛药业进入鼎盛时期。

 

据记载,明清两朝,诸葛村先后有名医30多人。仅在诸葛村开设的中药店就有7家,同时,诸葛氏药业在江南各府、县、镇通过独资和合资经营形式的药店、中药行有200多家,形成了广大的药业网络。

 

兰溪有句民谚:“徽州人识宝,诸葛人识草。”在诸葛村,人人习药成风;伤风咳嗽,妇妪皆知用药;三尺之童,多能背诵《药性赋》。像《本草纲目》《医宗金鉴》等医药典籍,几乎无室不有。

 

清咸丰之后,村中经营药业者占半数,或开药店,或创药行,或当老板,或做药工,或挂牌行医,和衷共济,因袭相传。村中从业四代以上的中药世家达17户。诸葛氏经营中药业,咸以“道地药材”“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相标榜,十分重视本店声誉与商业道德。

 

“天合虽无人见,诚心自有天知。”这是当年兰溪“天一堂”创始人诸葛棠斋的办店宗旨。“天一堂”的诸葛行军散、卧龙丹,皆按相传是诸葛亮认定的古方配制而成,疗效显著,为家藏救急的必备良药,至今畅销不衰。自明清以来,北上京、津,南达闽、广,均有诸葛氏子孙开设的中药行店和药商往来。

 

“药业经营,遍南布北,可从志书查记述;医道高明,救死扶伤,且由《宗谱》说端详。”在诸葛村的中药展览馆大经堂,有诸葛后裔自己采集制作的近千味中药标本,集中展示了诸葛承载家族在中医药业的成就。

 

“我们的先人一生为国,鞠躬尽瘁,‘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名言流传千年,至今仍为八卦村的村民们恪守并代代相传。”一直生活在村里,诸葛亮第50代裔孙诸葛议对记者说,诸葛裔孙秉承先祖遗风,为官者严于自律,为民者勤劳务实,为医者以德为先。正是这样的品格,让明清两代的诸葛村出了进士、举人、贡生等近百人,在医药、商业等领域的成就可圈可点。

 

也正是因为如此,宋末元初以来,兰溪诸葛村传统的中药业长盛不衰,与浙江慈溪、安徽绩溪合称“三溪”,称雄江南中药市场七百多年。

 

1996年,兰溪诸葛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20多年过去了,虽然进行了多次修缮,但诸葛村在传承与发展中,仍保留着原有的风味,向世人展示着中医药的悠久文化与神采。(记者:严红枫

为中医药文化传承留一束薪火

——河南省中医药文化遗迹保护小记 

许敬生主编的中医药文化书籍。记者 王胜昔

“河南是中医药文化发祥地,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等传说自古不绝。”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张重刚说。河南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有着众多的中医药文化遗迹和中医药老字号,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挖掘、整理、继承和弘扬。

 

如何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弘扬留一束薪火?河南近年来采取了多种措施。张重刚介绍,河南首先建成了南阳医圣祠、焦作药王庙等11个国家和省级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依托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整理、研究中医药文化资源;其次,支持建成河南中医药博物馆、张仲景展览馆、大宋中医药博物馆等一批中医药博物馆。同时还支持申报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项目已经达到了21项。河南省中医管理局还专门委托河南中医药大学许敬生教授实施中原中医药文化遗迹与文物整理研究项目,实地走访、梳理河南现有中医药历史文化遗迹,推动中原中医药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与整理。

 

“众多的中医药文化资源,除了少数已被开发以外,大部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保护,更缺乏有效的发掘和文献资料的整理及考证,渐渐被人们淡忘。”河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郭德欣说。

 

“中原自古多名医。在这块土地上,除了伟大的医圣张仲景之外,还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医学家。中原古代医药名家留下的宝贵著作,积淀了千百年来的中医精华,养育了难以计数的医药英才。”许敬生教授说,他所主持的《中原中医药文化遗迹考察研究》项目包括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原之遗迹、中原名医文化遗迹及中原历代名医著作整理、中原药都文化及药商文化遗迹、中原特色医药文化遗迹、开封大宋医药文化成就及遗迹。

 

“6年多来,我们深入实地考察中医药文化遗迹,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目睹了一些极有价值的遗迹与文物正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倍感痛心,也深切感到保护、研究这些遗迹已刻不容缓。”许敬生教授说。2011年初,《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关于开展中原中医药文化遗迹与文物整理研究的通知》正式下发,要求全省各地卫生局和中医单位全力配合;同时,河南中医药大学专门成立了“许敬生中医药文化研究工作室”。

 

文化遗迹保护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上下同心,各方联动。张重刚说:“下一步,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将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文化建设思路、目标和措施,着力打造以张仲景文化为核心、富有时代和地域特征的河南中医药文化体系。”(记者:王胜昔

(责任编辑 任海影)


投稿邮箱:renhaiying@ztyychina.com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