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中医中药要发展,必须做减法

原标题:【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焦家良:中医中药要发展,必须做减法

云南网讯 作为“健康中国”战略大踏步的关键之年,医疗健康领域相关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良机,“医药健康”成为代表委员们议案提案的关注热点。全国政协委员、理想科技集团、龙润集团、盘龙云海药业集团董事长焦家良表示,中医中药要发展,必须做减法,聚焦发力,轻装前行。

在焦家良看来,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带“中”字头的东西已经不多了,中文与中医是其中之一。中餐被逐渐西化、中国文化被逐渐同化……随着中医药的国际交流日益繁荣,不仅为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打造影响世界的中医药品牌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中医中药要发展,必须做减法,聚焦发力,轻装前行。”焦家良表示,彝族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被外国学者赞誉为“世界上最具盛名的医种”,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尤其在一些疑难杂症、大病、慢性病的治疗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聚焦做好彝族医药对促进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及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藏、蒙、维、傣四大民族医药都得到较好发展,彝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青黄不接,濒临灭亡的状态。”

焦家良认为,彝族医药在传承及发展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经费保障不足。虽然政府都制定了许多促进民族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财政投入能力有限,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二是彝族医药医疗服务体系薄弱,不适应彝医药传承和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国专业化的彝医药研究机构、医疗机构、教学机构以及配套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三是彝医彝药人才培养机制没有形成。彝医医师还未纳入国家资格考试范围,严重制约彝族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传统培养人才方式已远远不适应彝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要。全国的彝医药专家已严重老龄化,没有规范化的医药教育背景,师承后的彝医很难考得执业医师证,很多彝族青年认为学之无用,彝医药的传承“青黄不接”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人才日渐匮乏和开发利用层次较低。发展彝医药教育工作迫在眉睫。四是在国家政策层面对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协调发展缺乏系统的政策保障机制。目前由于中医中药、民族医药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仍然存在对中医中药与民族医药关系的认识不统一,“医”和“药”的发展不协调,缺乏“民族药”的明确定位,各民族医药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设立彝族医药文化传承与保护发展专项基金,加强彝族医药机构专业化建设。”焦家良建议,彝族医药在民族医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由于地处边远、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在实施传承与保护过程中资源相对有限,要做到全面、有效的传承与保护,还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的投入与扶持。因此设立专项基金进行彝族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其他优秀的民族医药文化也应设立专项的传承与保护发展基金,以彝医医院为重点,加强彝医专科专病建设。加强医院建设,增加人员编制,改善诊疗条件,提高彝医院诊疗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同时,要加强彝医药专业化教学机构建设,支持国家级彝医师资格认定工作,为彝医药文化传承提供人才支撑。”焦家良建议,在“十三五”期间以试点先行,将彝医师资格考试纳入正规考试范围,建立健全彝医职业(助理)医师考试制度,并以试点经验为基础,推动彝族医药文化的传承工作。

焦家良建议,加强彝药政策研究,促进民族医药文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加快彝医药产业发展。对以彝医药理论为指导开发的中药注册申请予以加快审评审批;对已上市的彝药在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保目录给予政策支持;对彝医院院内制剂使用给予政策支持;在《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修订中,对民族药物研发予以高度重视,明确民族药定义和内涵,鼓励以民族医药理论为指导,开发现代中药,为民族医药文化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对于彝医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焦家良建议开展彝族药用资源的培育,强调道地药材开发和应用。

“首先,应该在开展彝医药药用资源调查基础上,掌握常用品种和稀有濒危品种的资源状况,并在市场准入源头设立标准(可开发利用的品种、可开发但应受到一定限制的品种,禁止开发利用的生物资源);其次,引进权威的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专家团队,加入到我国彝族药药材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事业中;第三,积极调动医药企业和产地居民的参与,参与到种植与发展中来,确保此项工作在产地居民和产业经济中真正扎根发展。” “此外,还需要构建与丰富彝医药的文化内涵,广而有效的科学普及彝族医药,以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彝药发展。”焦家良说。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