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不会忽略当下最热的医疗政策——全力重点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基层对治病和健康保健的需求,恰恰是整个市场化的需求。
大健康正在成为最吸金的行业之一,众多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密集出现在这个行业里。医疗服务投资作为老牌投行话题,会在当前基因测序、人工智能、智慧医疗等投资热点盛行的环境下黯然失色吗?当前的投资环境,对医疗服务投资来说是进步还是倒退呢?
在《中国县域卫生》作为媒体支持的“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上,鼎晖创新与成长基金高级合伙人甘亮、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陈鹏辉、九鼎投资合伙人吴清功、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董事长张阳、上海建信资本总裁苑全红、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等嘉宾共同探讨了这一话题。
政策是医疗服务投资“晴雨表”
政策影响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发展。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董事长张阳对此深有感触,“作为民营医院的代表,我们在创院之初想做一个全世界最好的医院,即医疗、科研、教学一体的学院型医院。三博这么多年成长的经历也伴随着国家政策在民营医院和社会资本办医的变化。”
张阳说,目前民营医院在国家整个医疗体系中已经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民营医院不存在以药养医。
“我们医院的药品(占总收入)16%,耗材(占总收入)13%,加起来一共是29%,这是近几年的平均数据。而公立医院的药品、耗材加起来(占总收入)约60%~65%。”张阳说,目前国家政策对民营医院、对社会办医都是非常有利的,虽然在民营医院的医保报销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放开。
上海建信资本总裁苑全红在2003年时参与过医院投资,两年之后就退出了。她觉得在2009年新医改启动后,医疗服务行业的消费性需求表现更突出,比如眼科、口腔科。“既对技术要求比较高,又能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当然,投资人不会忽略当下最热的医疗政策——全力重点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认为,基层对治病和健康保健的需求,恰恰是整个市场化的需求。“现在,政策和资本在基层医疗发展上走在了一起。”
保险正深入参与医疗服务行业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保险,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在医疗服务业的参与程度会越来越深。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陈鹏辉介绍了这样一个数据:在美国,医保的渗透率约86%,其中60%是商业保险,20%是公立保险。而中国所有的医疗支出里,约70%是医保,20%是自费,10%是真正的商业保险。“商业保险和国家医保的比例不同,也决定了医疗服务行业业务模式的不同。”
陈鹏辉分析,商业保险虽然只有10%,但它每年在以40%~50%的速度在增长,在这个过程当中,好些保险公司推出家庭医生计划等服务,把健康管理和保险结合在一起,会催生很多新的业务模式和收入模式。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在中国,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医疗服务模式能够生存?九鼎投资合伙人吴清功说,“我们投的医疗机构,既有专科性的,也有综合型的,经过比较以后,我们发现无论专科、综合,其实都在两个圈里生存:第一个圈叫做行政圈。所谓行政圈就是医保付费画了多大的圈。比如说一个县,一个省会城市,出了圈就不给你报销了,或者报销比例非常小。第二个圈,就是交通半径圈。无论得什么病,其实都希望方便治疗。就近看病,对广大患者而言,其实是第一选择。”这两个圈对于当前的医疗机构而言,是最容易发展的一个套路。
医疗服务业如何借力资本
鼎晖创新与成长基金高级合伙人甘亮认为,目前来看,资本市场对医疗服务是高度认可。在国内市场上市的专科服务的公司有高达50~70倍的估值,在香港市场上市的医疗服务企业也有30倍左右的估值。
但是在医疗服务这个领域里面,也很遗憾,没有看到更多的上市公司。“医疗服务做大,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看病需要,我觉得离不开资本市场去推动。”
虽然现在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公立的比例,但门诊量只占了10%,而且优秀的民营医疗的服务机构还是凤毛麟角,能够坚持走到现在,而且定位也非常高端,管理也很规范,其实应该早就具备了资本市场来助推的条件。“这可能也和我们中国资本市场可能在监管上面的一些因素有关,在医疗服务监管和证券市场监管两方面,都有很多能改进的地方。”甘亮说。
当医疗服务机构利用资本市场的意识在觉醒,条件更成熟,中国资本市场来助推医疗健康行业,尤其是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的那一天也就来了。
我是笔杆子
投稿邮箱
【zgxyws@y-lp.cn】
欢迎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