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代初期四川一李姓孕妇,因为得了“肺痨病”,所以身体十分虚弱。临盆后孩子刚生下来时她就晕过去了,但当她苏醒后孩子已夭折了,第二胎又是这样。
公婆和丈夫十分痛苦,老夫妻和儿子商量要把媳妇休掉再娶一个,媳妇闻听后伤心不已。正巧有个医生从门口经过,了解情况后说他儿媳肺脏有邪,气力不足,加上生孩子用力过猛,生下胎儿不能长寿。不过他有办法治她的病,保证病好以后准能生个健康的孩子,并且讲定如果再生不出健康的孩子再休她不迟。
从此以后丈夫按医生所说的每天上山挖一种草药煎汤给媳妇喝。喝了3个月,媳妇果然怀孕,10月临盆生下一个大胖儿子。大人小孩平安无事,一家人高兴坏了。但是他们还不知道这种神奇的草药叫什么名字。医生说这是野草没有名字,丈夫想了想说我给孩子取名叫宝贝,这个药救活了我的宝“贝”和他的“母”亲,就起名叫贝母吧。于是贝母的名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南北朝时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在其所著《本草经集注》中形其如聚贝子,故名贝母;《本经逢源》载有“贝母,川者味甘最佳。”故而得川贝母之名。
川贝母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贝母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载有其又名空草,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药用始载于明代的《滇南本草》一书,其中记有川贝母钱半去心为末服用。
贝母,叶似大蒜,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其叶如栝楼而细小,随苗出;七月开花,碧绿色,形如鼓子花;八月采根,根有瓣子,黄白色,如聚贝子,其子在根下如芋子。《唐本草》中言其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因而我们在药店因为干咳难受而购买的川贝母为多年生的百合科草本植物,其地下鳞茎为药用部位。现多在六七月采收后洗净,用矾水搓去外皮,晒干后即可应用。
出川者曰川贝,出象山者曰象贝(浙贝母),绝大者名土贝。川产者味甘质最佳,间有微苦,总不似他产者之一味苦而不甘者也,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此乃贝母因地之别也。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始将贝母分为川贝及浙贝二种,而之前是一起混用的。
川贝母味苦、甘,苦可泄火甘可补虚。其性微寒可御热邪。归肺、心经。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效。可用于肺热咳嗽,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等证。
《本草经疏》中言肺有热,因而生痰,或为热邪所干,喘嗽烦闷,必此主之,其主伤寒烦热者,辛寒兼苦,能解除烦热故也,此为肺经气分之要药也。《本草别说》言其能散心胸郁结之气,为治心中气不快多愁郁者之殊药,可见其归心经之效。
然其虽为苦寒之性,泄热凉金之力非小,然清金而不败伤人之胃气,此耄耋老人经常服用川贝之精妙也。其不愧为润肺止咳之名贵中药,疗效卓著而驰名中外。
由于川贝母不仅具有良好的止咳化痰功效,而且能养肺阴、宣肺、润肺、清肺热,可以说是一味治疗久咳痰喘的不二之药,因此在许多治疗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病症的中成药制剂中都有川贝,如蛇胆川贝露、川贝枇杷露等,而多在这些名方之中起到砥石之作用。
川贝母味苦可泄热化痰甘可润肺,痰多痰少均可使用,特别适用于肺燥或秋燥所致的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伴有痰少、难咳等外邪伤肺之急性咳嗽,或痰中带血、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肺阴虚之慢性咳嗽。
如果患者表现为咳嗽胸痛、恶寒发热、咳吐腥臭脓痰、大便干燥、舌红口干等症状,则应选择浙贝母,因为浙贝母泻火之功效更强但乏补虚之功。其实对于一般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用浙贝母便宜且有效,不必唯川贝是瞻。
药店一般有售的贝母大概有川贝(包括松贝、青贝和炉贝)、浙贝和平贝等。(鉴别要点见表1)
市场常见类似品和混淆品。(见表2)
川贝是药材中比较特殊的一种中药,因为它是以小为道地为贵重,其中以松贝最为价昂。药店零售人员一定感受过患者对于松贝的质疑和不解。因为单价较高,所以伪品亦多。(见表3)
《本草经集庄》川贝一篇中载有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槐花,畏秦艽、矾石、莽草,反乌头。
一般情况下,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服用。
药店销售中有很多老人给孙子孙女购买川贝回家熬梨水的情况,一片疼爱之心无可言表。但用药一定要注意方法。川贝、梨均性寒,体质虚寒、寒咳者不宜生吃梨,必须隔水蒸过,或者放汤,或与药材清炖方可。脾胃虚寒者切忌饮用川贝梨水时生吃梨子以免因寒生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