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市场】在华跨国药企挑战重重 且看德勤观点



近日,德勤发布了一份《新医改新变局--跨国药企的挑战与应对》报告,梳理在华跨国药企的五大挑战。医药行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预计十三五期间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老龄化及城镇化加速、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医保体系进一步健全等因素都将提升中国医药消费需求。但与此同时,医疗控费的诉求、复杂的医疗医药生态系统以及国家对于商业合规的加强监督都给跨国药企带来了挑战。



  图1. 2015年十大在华跨国药企市场表现

   

 销售增速放缓

       

根据中康CMH数据显示,2015年跨国药企在五大终端销售总规模约为3120亿元,占据22.7%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长7.1%,比2014年,增速回落5.3个百分点。前十大跨国药企中,葛兰素史克同比继续呈下滑趋势。

 

原研药高溢价优势不复

           

跨国药企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原研药(已过专利保护期的进口药),这类药品在中国可享受单独定价政策,与国产仿制药的价差要达到数倍或数十倍。而政府一直致力于降低药品价格,正通过更加严格的招标流程来控制药品花费,对高溢价的原研药势必形成冲击。

       

2015年下半年,招标"限价"压力加大,令大多数跨国药企被迫大幅降价。由于大多数省份招标价格参考全国最低中标价,企业不敢贸然采取低价策略。再加上政府于2015年启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这意味着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理论上可以和原研药在同一类别中竞价,这将进一步拉低原研药的利润空间。

       

虽然过去十几年原研药在一定程度上借力政府政策而实现了高速增长,但随着药品降价的持续和监管的严格,原研药难再继续保持原来的高溢价,跨国药企原先依靠原研药带来巨额盈利的模式难再持续。

       

谈判降价换市场不达预期


除了集中招标之外,政府还在组织一些价格较高药品的全国价格谈判。但在落实过程中,以"降价换市场"并不容易,截至2016年12月23日,仅有23个省份将谈判药品纳入各类医保合规费用范围。药价谈判与医保衔接困难,关键在于医保管理体系的多头化:药价谈判由国家卫计委主导,但是否纳入医保的决定权在人社部,并且各省医保的筹资能力各不相同。而对于跨国药企来说,之所以愿意大幅度降低利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药品被纳入国家医保的期待,希望用销量来弥补价格差;但若降价后医保换量不达预期,将冲击利润。

       

4月14日,人社部发布《关于确定2017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谈判范围的通告》,44个品种被纳入了谈判目录。进口品种26个,国产品种18个。从进入谈判目录的产品来看,国产品种所占的比例已远超预期。国产品种入围数量的攀升,显示出来的是国家对于国产创新药的大力支持。

    

国产替代进口趋势渐显

      

由于绝大部分国产药的价格显然远低于进口药,因此在控费背景下,不少地区都在推进用价格更低的国产仿制药替代进口原研药、仿制药,以降低医疗开支和医保费用。

       

一方面,面对过去由于扭曲的医疗机构激励机制驱动医生开贵药或多开药的局面,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降到30%左右,此举对价格相对较高的进口药将首先形成冲击。

       

另一方面,在付费方式改革层面,按病种付费(DRGs)试点范围正逐步扩大。将会从根本上遏制医院使用贵药的习惯,进一步鼓励医疗机构使用疗效相似、价格更低的国产品种。

       

上述举措很有可能会限制医院对高价原研药的使用量,促使医生转向性价比更好的国产仿制药。不过,作为仿制药,相比于价格,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中国政府正多管齐下地增强本土药企的竞争力,通过一致性评价、新版GMP提升国产仿制药的水平。因此,本土药企与跨国药企生产的产品之间的质量差距也将不断缩小。

       

经营压力促使药企调整布局

    

政府严控药价、取消药品加成等政策造成了跨国药企药品的价格下跌和市场缩水。跨国药企来自身成本高昂,如果继续维持低利润项目不利于自身转型。所以,许多市场布局广、产品线众多的跨国药企开始对现有产品重新审视,着手出售或裁撤内部相对弱势的产品线,并对优势产品和市场进行加固和强化。例如,百时美施贵宝在成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战略下,先后剥离了糖尿病、肿瘤和心血管等多个部门,以成本控制的方式来增进利润,在经营压力下转向聚焦于核心业务生物药创新的策略。

   

    

图2. 2016年百时美施贵宝进行业务调整

       

另外,在专利悬崖、药品降价压力之下,跨国药企开始专注于自身优势业务,转让成熟药品销售权成为许多跨国药企的选择。2016年,包括拜耳、阿斯利康、诺华、GSK和礼来等多家国际制药巨头都曾向本土药企转让业务。

       

随着医改进一步推动,跨国药企正面临着愈加严峻的挑战。从政策面来看,医药行业政策逐步趋紧,控费和行业规范成为医改重点。控费使跨国药企的利润将继续面临压力,行业环境也在医改的深入下逐步走向规范,跨国药企将从中受益。并且,老龄化、城镇化等带来的市场刚需仍将驱动行业稳步增长,多方位的政策也会裨益行业健康发展。

       

新形势下跨国药企如何制胜中国市场第一,开展本土化生产和研发;第二,下沉市场,布局基层医疗;第三,构建整体解决方案,探索"互联网+",与险企合作等新的商业模式。


上周热门文章精选:


2017第一季度FDA新药审批:只3个月便批准了去年近半数药物


《多家药企针对艾伯维第一畅销药 修美乐高利润将不再》


制剂出口引领产业转型未来方向 本土制药企业迎来多重利好


Science再关注Hsp90,首个Hsp90靶向抗癌药上市指日可待


浅析抗药抗体水平高低对生物类似物相似性判断的一种影响




来源:制药在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制药在线立场。本网站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客服热线:400 610 1188

投稿邮箱:Kelly.Xiao@ubmsinoexpo.com




想要深入与制药行业的专业人士建立沟通吗?

赶快加入我们的微信社群,与更多行业大咖聊聊那些事儿!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了解更多资讯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