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700余家零售药店试点开电子处方,市民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近日,记者从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自2016年9月起成都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试行远程开具电子处方以来,推广非常迅速,截至2016年底共开具上呼吸道感染处方288648张、固定剂量用药的高血压55377张、固定剂量用药的糖尿病45822张,其他常见病、慢性病102844张。
尽管远程看病开处方已在成都各大药房药店流行起来,但还是有不少市民对这样“看病拿药”方式心存疑虑:医生是否具有开处方的资格?是否存在乱开、多开处方药的现象?用药是否安全?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和亲身体验。
现场体验:医生质疑病情 ,可拒开处方
“医生你好,我最近嗓子很痛,一直在咳嗽,我想开一盒阿莫西林。”4月18日,记者走进成都科华路的一家药店,在药品咨询师的提示下,记者拨通了药店入口处的“电子视频”,随着滴滴的几声,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出现在视频里。
医生:“你好,请问你哪里不舒服?”记者:“流鼻涕,打喷嚏。”医生:“有什么过敏吗?从你描述的情况看,我建议你不用吃抗生素,可以吃一点中成药,开一些蒲地蓝片就行。”
记者:“我想开一盒阿莫西林,治疗效果好些。”
医生:“不好意思,你的症状不用吃阿莫西林,如果症状严重建议你去医院治疗。”
视频就此中断。而站在一旁的药品咨询师告诉记者,虽然远程问诊系统主要服务于需要开处方药的顾客,但是医生拒绝开处方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自《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凡是没有医生开具的处方,药店一律禁止售卖给顾客处方药。
市民提问:远程看病,是否安全可靠?
医生对病人的诊断环节应该属于“望闻问切”,由于网上远程诊疗目前主要是“望”和“问”,而无法“闻”和“切”,具有难以规避的“弊端”,难免就会令一些患者质疑。
在成都市金牛区兴平路,记者走进四川骏逸富顿科技有限公司“微问诊”的后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格子间,近60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正在不停地接着视频问诊。
“这里是我们的医生线上问诊中心,在这里的医生全是与我们签约的全职医生。”“微问诊”平台负责人罗安告诉记者,目前该平台与医生的合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聘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生全职服务平台,另一种即与医院合作,由医院派医生提供“兼职”服务,这两种合作方式的医生均要有执业资格证。为了加强监管,平台还建立了问责追溯机制,医生与市民的诊疗视频、对话要进行全程录音、录像保留,以备平台方、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监督。
“我们做到了全程问诊透明、留底,医生的一举一动都被列入监控,医生主动‘乱开’的情况基本可以杜绝。”罗安说,平台要求每张电子处方上都要印有医师电子签名,并经执业药师审核通过后,零售药店才可向顾客出售处方药品,这样一方面可监控医生,另一方面可监控同一患者是否多次向同一医生多开处方药。
罗安坦言,即使如此也难以杜绝一些市民“骗取”处方的情况。“他们可以在视频里‘装病’要求开抗生素,为了得到更多抗生素,也可以去多家不同的网点开,但这都属于市民个人行为,就算在医院也难以监管。”面对这样的情况,罗安表示,作为平台方只能一方面完善平台的监控功能,另一方面加强对医生的培训。
对于市民的质疑与担忧,成都市相关部门又是如何进行监管呢?
“目前,在成都市具备提供远程开处方资格的第三方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共有4家,按照要求这4家平台都符合电子处方视频、音频在线传输和电子处方保存备查的软硬件要求。”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对远程服务平台的信用、资质进行严格把关,还要求需要开通“远程问诊”的连锁药店门店进行试点备案,以方便监管。同时,为了控制风险,在成都市连锁药店可开售的电子处方药目前仅限于按固定剂量用药的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等常见病,急重患者、儿童、孕妇等还是建议去医院就医。
本文转自四川日报
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