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要闻】 交流 互动 提高 共进 共享重症医学信息化与互联网大会学术交流成果

点击上方“山东卫生计生科教宣传”可订阅哦!



要闻

5月4日-7日,第三届中国重症医学信息化与互联网大会暨2017年山东省和济南市重症医学年会在济南举行。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重症医学与物联网。大会采取专题报告和专题会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全球在线直播、微信互动和远程提问等互动形式,实现听众与国内外权威专家面对面讨论,实现远程查房、远程会诊、远程交流的全球通。会议设置专题分会场,内容包括:重症信息化、互联网与物联网、抗感染、CRRT、重症镇静、重症营养、机械通气、重症护理、重症儿科、重症新生儿、重症产科、重症神经和重症创伤等。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丰富多彩的研讨内容,全新多样的会议形式,将重症医学的新进展、新成就展示得一览无余。

物联网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王春亭(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立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春亭教授从信息化+互联网教育、云平台的建立、云平台和物联网三个主要方面展开详细阐述,强调现代ICU的发展离开了信息化是寸步难行的。他指出,ICU的信息化,通过将数据库分析提炼,指导医护人员针对患者个体制订合理治疗方案,对于提高诊疗水平大有裨益。王春亭教授介绍,ICU云平台的基础是互联互通,基于多点音视频即时通讯技术架构的现代医学服务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可汇聚优质专家资源,随时随地为基层医疗提供在线教育、业务指导和卫生应急医疗救治,同时各级医院可以通过视频对话和数据传输随时随地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这样可以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医疗水平达到同质化,将高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社区、家庭,有效推进分级诊疗,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ICU病房应加强对抗菌素的管控 

 席修明(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会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席修明教授提出通过在ICU病房实行对抗菌素的管控教育,可提高医生对抗菌素的使用能力和相关知识水平,建议各科室特别是ICU病房设计出抗菌素的使用指南,用以指导医生合理规范使用抗菌素,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推荐使用抗菌素的降阶梯治疗,同时研发新的耐药菌的检测方法以快速得到对耐药菌感染的诊断。

 AKI是血流动力学紊乱的肾脏表现

 刘大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一任、第二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大为教授指出,急性肾损伤(AKI)是重症患者常见的器官功能障碍,部分导致AKI发生的原因是肾脏血流量下降和GFR降低,感染性AKI已经是重症患者治疗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改善全身和肾脏血流动力学、增加肾血流和GFR等是AKI的常规救治措施,而“允许性低滤过”的理念改进了AKI的防治思路,对AKI的预警、监测、治疗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治疗中应尽早识别AKI,进行肾脏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与调控,适时、合理的实施血液净化。

重症感染: 准确诊断是规范抗生素治疗的前提

杜斌(亚太危重病医学协会(APACCM)主席,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协和医院ICU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杜斌教授指出,重症感染是危重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正确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能够改善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预后。对于危重病患者,非感染性炎症反应与感染的准确鉴别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微生物学结果以及生物学标志物。应当根据感染的特点包括感染部位选择经验性抗生素,而不应盲目依赖广谱抗生素。临床医生应当重视控制感染灶。

信息化与重症医学密不可分

于湘友(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全国委员,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湘友教授利用云ICU平台进行了题为《ICU医疗护理质控信息化建设》的远程讲座,他分析了医疗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他指出,重症医学科是信息密集型学科,因此需要围绕医护、病房建立整体的、智能化的综合管理模式和具有重症医学特色的信息系统。于教授从ICU精细化管理、智能辅助诊疗、数字化ICU管理平台三个方面介绍了ICU医疗护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概况,并提出对医疗信息化建设前景的展望,一是文书电子化、智能化,构建护理与诊疗工作库,二是诊疗一体化、图形化,构建临床与教学知识库,三是质控过程化、实时化,构建质控与科研数据库,从而对临床工作起到帮助和指导作用。

集中治疗与操作,让重症病人睡得更好

杨丽娟(山东省护理学会重症护理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立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杨丽娟主任介绍了ICU患者睡眠情况和特点,以睡眠分期为理论依据,指出由于机体、ICU环境、治疗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导致ICU患者产生睡眠障碍,对机体的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情感以及认知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ICU患者睡眠问题亟待改善。她针对ICU患者睡眠保护策略和加强评估方法,特别是ICU护理人员如何关注患者的睡眠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重点介绍了集中治疗与操作措施,表示夜间治疗护理操作经过调整后,患者的睡眠状况有良好改善。杨主任提出,提高护士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发展科学实用的睡眠评估工具、制订系统性的睡眠促进计划以及医护合作将更好地改善ICU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治疗效果。

睡眠监测的实施(直播)

省立医院团队直播:睡眠监测的实施

山东省立医院ICU医生通过ICU云平台进行直播,展示了山东省立医院ICU病房的监测系统和标准社保范围内ICU脑电、ICU呼吸过筛、ICU常规心电等监测报告,介绍了睡眠监测的使用研究,对ICU内环境对监测设备的硬性要求以及ICU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作了详细的阐述,提出对于从ICU转至普通病房患者,同样进行全生理的睡眠监测及观察,从而在前期降低患者在康复出院后可能出现的其他睡眠障碍疾病。

B超在营养管置管中的应用及操作演示

王玉萍(山东省立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

王玉萍护士长指出,实施营养管的置入是实施肠内营养的先决条件,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置管既能保证患者的安全,又具有时效性,是重症护理人员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她详细阐述了超声定位营养管、超声定位下营养管置入、超声引导下营养管置入三个项目的操作方法和经验技巧,分享了如何防止营养管打折的置管心得,并简单介绍了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其他项目的应用。会上,与山东省立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病房远程连线,护理人员现场演示了利用超声定位营养管的操作方法。

巴林特小组活动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

韩玉萍(山东省立医院东院急救中心护士长)

作为一种训练全科医师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巴林特小组(Balint Groups)”由匈牙利精神分析师米歇尔·巴林特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巴林特小组”的主要任务,就是讨论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有关心理社会因素的案例,重点是针对医患关系方面的问题。韩玉萍护士长从巴林特小组的简介、巴林特小组活动的实施背景以及具体实践三个方面作了详细阐述,她表示,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案改善护理人员的共情能力、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是改善护理人员群体职业倦怠、增强护理队伍稳定的重要举措之一。她指出,巴林特小组不是心理治疗小组或传统意义上的病例讨论,而是利用心理学的共情技术,让护理人员换位思考,同理患者的感受,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改善医患关系。通过小组活动后,每位成员加深了对自身和患者的理解,增加了共情,降低了倦怠的风险,同时更深入地反思自己类似的案例,增进了与同事的链接感,改善了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提高了科室归属感。

关注ICU护理信息化管理

高明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

高明榕护士长分析了国内外医院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指出医院信息系统应该包含为满足医院医疗活动而设置的所有信息化模块,并达到高度的集成和无缝连接。ICU是危重症患者的最后防线,通过信息化系统来提高效率、杜绝安全隐患,从而助力ICU护理质量的提高。她重点介绍了ICU临床信息系统和护理信息化系统从患者数据采集、质量控制、数据统计三个主要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着重强调信息系统使用注意事项。她表示,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可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流程,共享全院信息资源,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素质。


作者
李倩倩 郝金刚 白雪
摄影
郝金刚  李倩倩
编辑/发布
张乐群
微信号:sdwsjszz
投稿地址:sdwsh-008@163.com
联系电话:0531-88955484
长按二维码,识别后关注本订阅号: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