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比吃药好得快”?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认知,觉得输液比吃药要更容易起到效果。有时候甚至听见有人会跟医生说:“医生,我很难受。你还是给我挂吊瓶吧,好得快”。但其实输液是比用药更为危险的给药方式,因为它更容易引发一些不良反应或者感染现象。
输液倒底有哪些危害呢?
输液与口服药相比,更容易产生抗药性,下次不输液恐怕很难治愈。而且易感染,容易发生过敏反应。每年都有很多人因为输液死亡。
输液是直接进入血管,液体里混有颗粒,会在血管里沉积下来,无法排出的,很容易造成毛细血管堵塞,据称,现在的液体里还没达到零颗粒,治病的同时,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慢性自杀。长期输液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如果输的是劣质药品,后果……
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
所以国外生病很少输液,我们应遵循能口服的就不打针,能打针的就不输液。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上呼吸道感染用抗生素是不合适的。而且长期使用链霉素、新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孩子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长期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新闻1+1主持人白岩松说,现在人习惯感冒输液原因之一是普遍认为输液好的快,能尽快重返工作中,其二,媒体宣传的力度不够,输液危害普及的不到位,媒体应反复宣传。
权威媒体都在抵制输液,呼吁不要滥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孩子免疫力减低,免疫系统产生依赖性,尤其会影响小宝宝们建立完善的自身免疫机制,免疫力低,就是伤了咱们中医上说的正气!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如果患者的肠胃功能正常,吃药理论上应该是第一顺位选择。输液是有害的,这是一个医学常识,早已在很多国家普及。但在我国却很少有患者了解或者正视这件事。过度输液对身体不会有任何好处,甚至有可能因为滥用抗生素使得身体产生抗药性,造成更加难以治疗的疾病。
但现在,过度输液的现象随着一系列省份叫停门诊输液服务而得到改善。而江苏省则是全国叫停门诊输液服务的第一个省份。2015年8月,江苏省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通知》,提出自2016年7月1日起,省内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年底前,省内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据江苏省卫计委副主任李少东说,“这是基于形势判断,目的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紧随其后的是山西省长治市,深圳宝安区以及四川省成都市。长治市卫计委在7月27日发布新规,从2016年8月1日起在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10月1日起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儿童医院和儿科除外)。而深圳宝安区人民医院(集团)第二人民医院(原石岩人民医院)自8月22日起也正式停止门诊成人患者静脉输液。成都市卫计委日前称成都三级医疗机构将逐步减少或关停门诊输液(除儿科、急诊、特殊专科和日间手术外),2016年年底减少门诊输液50%,并于2017年年底全部关停门诊输液服务。
禁止门诊输液其实对于患者来说好处多多。首先最为明显的就是医疗费用用降低。停掉门诊输液其实可以有效控制门诊费用和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其次可以减少医源性感染的风险,同时也不会因滥用抗生素而对身体有任何不利影响。
但看待事情也要一分为二。虽说停止门诊输液服务益处不少,但同时也不能全部停止输液。在叫停输液的这一个多月以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些特殊科室比如儿科、呼吸内科和耳鼻喉科,若全部停止输液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再者,对于某些个例疾病,国内口服药物无法达到输液治疗效果。进口药物虽效果类似输注药物,但价格高昂,有几十倍之差。患者根本无法负担这么大的花销。
社会总是会进步的,医疗也是如此。虽然现在还没有两全之策,但现在停止门诊输液已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体制政策,国民医疗观念以及医疗水平等各方面的完善成熟下,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