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夏季常见皮肤病—晒伤专题


日光性皮炎


日光性皮炎又称日晒伤。它是强烈日光照射后引起的,以急性红斑、水疱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

中医的“晒疮”。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日光中290-320nm的紫外线过度照射后,使皮肤发生的光毒反应。

临床皮损特点

日晒后数小时或数十小时起红斑。

一度晒伤:

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斑或微肿胀,境界清楚,有烧灼感。24达高峰,72后逐渐消退。遗留色素沉着及脱屑。


二度晒伤:

局部皮肤日晒后肿胀,出现水疱、大疱,疱壁紧张,内容为淡黄色浆液。有灼痛或刺痒感。破裂后形成糜烂、结痂。l周后恢复,留有色素沉着。可伴发热、心悸、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日晒伤的中、西医-治疗

1.中医治疗

(l)光毒灼肤证:

治宜清热解毒、凉血疏风。方用清蒿汤合桑菊饮加减

(2)湿热搏结证:

治宜清热除湿、凉血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

2.西医治疗

①口服抗组胺剂;

②止痛剂   扑热息痛、阿司匹林

③皮质类固醇激素

适用于严重病例如二度晒伤者。

多形日光疹


发生在光暴露部位,其表现为多形性皮疹,为反复发作的光感性,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中医的“风毒肿”。


外用:蒲公英、野菊花各50g,黄连、黄柏各30g水煎后冷敷,用于湿疹型。

临床表现

皮损为多形性,常以一型为主。

分为斑块型、多形红斑型、湿疹型、皮炎痒疹型。

好发于成年人面颊、鼻背、颈部、胸上部“V”形区、前臂、手背曝光区。

大多数有春季发病、夏季加重、秋季减轻、冬季自愈的规律,来年又可复发。

西医认为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光变态反应。

热盛阳络气化不利则肿,热毒结聚则化腐溃烂。

夏令皮炎


夏令皮炎是在炎热夏季(常在6-8月)发生的一种时令性皮肤病

中医“暑病”范畴。中医认为酷暑挟湿为本病主因,暑热湿阻,蕴蒸肌肤而成本病。

西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气温过高,湿度增大,空气粉尘及污染物对皮肤刺激所致。

皮损特点是以大片红斑、丘疹和细小斑丘疹为主,伴抓痕、血痂、苔藓样变等继发性损害或毛囊性丘疹、结节、糜烂,自觉瘙痒。

好发于四肢伸侧与躯干,对称分布。炎热暑期(6-8月)易发病,成人多见。

治疗

夏令皮炎/暑热挟湿证:治宜清暑化湿。

方用清暑化湿汤加减:

中成药:二妙丸、苦参丸、龙胆泻肝丸等。

西药治疗口服维生素C;抗组胺剂如息斯敏、西替利嗪、扑尔敏;抗生素用于继发感染。

外用炉甘石洗剂以收敛、止痒,用后1小时内清洗;外用皮质类固醇霜。

痱子


痱子也称汗疹中医又称“痱毒”。是高温 潮湿环境中出汗过多引起的水疱和血疱疹性损害。

中医历代医家均认为本病病因为:夏日暑热、湿邪壅滞,病机为暑热熏蒸,湿热阻闭毛窍,汗出不畅,瘀积腠理,经搔抓染毒,毒邪侵肤而成痱。

西医学认为 在炎夏或湿热的环境中汗液大量分泌,不能及时地从体表挥发,致使汗管口角质浸渍肿胀而堵塞汗孔。汗液排出困难,淤积的汗液使汗管在不同水平上,汗管发生扩张或破裂,汗液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刺激而产生炎症。此外,夏季湿热环境下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明 显增多,产生的毒素亦可加重炎症反应。

根据汗管堵塞及汗液溢出部位不同

可分为以下临床类型:

1.白痱  2.红痱 3.脓痱 4.深痱


痱子的治疗:

必要时口服维生素B1、谷维素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

局部治疗:以清凉、收敛、止痒为主。一般先先用温水洗净擦干后,外用痱子粉或1%薄荷炉甘石洗剂。脓痱可外用5%硫黄炉甘石洗剂或2%鱼石脂炉甘石洗剂。

局部治疗:

旨在消炎、止痒及抗菌。

①氯磺水杨酸为润渍剂,以减少脱水;

②外搽2.5%消炎痛溶液(纯乙烯醇、丙二醇、甲基乙酰胺,其比例为19:19:12);

③芦荟凝胶于日晒后数小时内用;

④1%-2%喹宁霜外用;

⑤湿敷用于大疱、渗出多时,常用复方硫酸铝等。

外用避光剂-如15%氧化锌软膏、5%二氧化钛软膏、5%对氨基苯甲酸(PABA)乳剂或酊剂等。

医药科普

微信ID:yiyaokepu

微博:@医药科普

动态 | 医药 | 科普 | 药店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