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并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四气:寒、热、温、凉
四气就是4种药性。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性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例如,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桂枝、生姜煎汤饮服后,使患者发汗,就能消除上述症状,说明桂枝、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如果生了疔疮、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连翘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连翘的药性是寒凉的。
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证。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证。此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为平和,称为平性。由于平性药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的作用来得显著,所以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五气,但一般仍称为四气。
五味:辛、甘、酸、苦、咸
五味就是5种不同的滋味,主要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各种滋味的作用如下。
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有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有甘味。
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有苦味。
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一般消散结块的药物和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味。
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淡就是淡而无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有淡味。涩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由于淡味没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将它和甘味并列,称“淡附于甘”。同时,涩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虽然有7种滋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临床应用时,一般要既用其气又用其味
气和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每种药物既具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由于气有气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所以必须将气和味的作用综合起来看待。一般来说,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也有所区别;在功效上,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药物,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而在特殊应用的时候,配合其他药物,可或用其气,或用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