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广东开启蒸桑拿模式
除了宅在空调房,最想就是喝冷饮
抱着一大罐雪糕任性挖挖挖
小心啦!!!有人吃到“脑结冰”
还有喝冰啤酒导致肚子“爆炸”
据央视报道,近日,江苏淮安的孙女士在连吃了几个冰激凌后,感觉头疼,睡不着觉。经检查,孙女士被诊断患上了“脑结冰”。
脑结冰:一般由两种原因导致
据介绍,“脑结冰”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医学界将这种神经性头痛取名为“冰淇淋头痛”,讲的就是大量食用冰淇淋之后引发的头部神经疼痛的情况。
一般有两种原因会导致冰淇淋头痛:一是患者本身有偏头痛的病史,突然遇冷受刺激了,诱发神经痉挛,引起头痛;二是冷饮刺激到下腭部肌肉神经,并传导到脑部中枢神经,从而引发头痛、晕眩等症状。
至于孙女士的病因,江苏淮安市淮阴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赵培祥介绍,“一次进食大量冰冷食物以后,引起口腔温度急剧下降,刺激到因候补蝶腭神经节,向大脑发出错误的信号,从而引起脑补血管剧裂地收缩,引发患者头疼。”
这个时候,人会感觉额头中部或太阳穴附近非常疼痛,有的人甚至会恶心呕吐。疼痛会持续几十秒钟甚至更长,如果之前有偏头痛的病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医生表示,夏季不要贪食冷饮,如果在吃冷饮时感觉头痛不适,不妨轻轻按摩头部,一般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后症状会减轻,但如果出现持续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预防“冰激凌头痛”,医生提醒,夏天食用冷饮需适量,且不要把冷饮直接吞到口腔后部,应慢慢含化。如果一天里多次吃,每次间隔最好在2小时以上。有相关病史者更应慎食冷饮,远离寒冷环境,少吹空调。年轻人应该注意,夏天大量运动后一定要用温水冲洗,避免用冷水冲凉。此外,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更需要注意。
除了“脑结冰”
乱吃冷饮
还会导致身体各种乱象
贪食冷饮还招过这些“祸”
喝三瓶冰啤洗热水澡
他肚子“爆炸” 失血八成
据楚天都市报,去年8月,55岁的武汉人老赵喝下三瓶冰啤,吃完饭就去洗热水澡。当他把淋浴喷头对着腰腹部冲洗时,突感浑身疼痛,家人发现后赶紧将他送到家附近医院。
原来是冷热刺激后,脾动脉瘤“爆炸”了,短短几个小时里出血量达4000毫升,相当于流光了人体80%的血,呼吸、心跳一度骤停。经过武汉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专家连夜急诊手术,终于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专家提醒,患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抽烟、喝酒人群,血管质量都会变差,建议这类人群定期到医院做血管方面的检查,看是否有动脉瘤形成,一旦发现应尽早解决。局部血管瘤,导致血管壁越来越薄。一旦遭遇冷热刺激,血管膨胀便加速了动脉瘤的破裂。
一瓶冰啤酒下肚
他出现大面积心梗
去年夏天,大连市民李先生为了解暑,他从冰箱内取出一瓶冰镇啤酒,一口气喝了下去,不一会儿工夫就出现胸痛、恶心、呕吐的症状,诱发了大面积心肌梗死,家人立即将其送往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据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介绍,这种情况多数是冠状动脉的内在因素造成的,由于寒冷的刺激,诱发冠状动脉斑块破裂,造成血栓脱离,阻塞血管。而李先生在痛饮了一瓶冰啤酒后,脱离的血栓恰巧阻塞在了左上肢,也就是心脏最大的血管上,情况十分凶险
空腹喝冰饮引发胃穿孔
57岁的大连市民刘先生空腹喝了两瓶冰镇碳酸饮料导致胃穿孔,据了解,刘先生以前胃就不好,因饮酒过多,曾经出现过胃出血,之后虽然没有再犯,但也不时出现胃疼的情况。某日,刘先生外出回家,觉得口渴得厉害,就把冰箱里两瓶可乐拿出来,喝了以后马上觉得胃里像着火了一样烧的难受,当日下午两点左右时候,因为胃部疼痛难忍,被家人送到医院。经过检查,刘先生胃部溃疡处发生胃穿孔,经过急诊手术,胃切除了2/3才保住性命。
动脉瘤破裂、胃穿孔、心梗
……
难道炎炎夏日
不能吃冷饮
NO!!!
你只是需要
这个指南
▼▼▼▼▼▼
夏季冷饮怎么吃才不伤身
饭前空腹、刚吃完饭后都不宜喝冷饮,否则易伤胃。一般可选在饭后30分钟或午睡后喝为宜,带冰块冷饮宜下午3点左右喝为好,此时人体阳气最旺,不易伤害人体。
2
不要1次连续吃雪糕、冰棍超过2支;喝冷料每次以150毫升左右为宜,瓶装饮料1次别超过半瓶。
3
喝冷饮最好能细细品味,慢慢饮下,这样对胃肠刺激较小。吃固态冰块,入口后可先含在嘴巴前端,等冰溶化、接近体温再慢慢吞下,这样才不会过猛刺激大脑血管、咽喉、呼吸道。
4
刚外出归家,或因活动出汗较多时,不要立即喝冷饮,否则易导致“汗闭”,导致汗毛孔宣泄不畅,机体散热困难,余热蓄积,极易引发中暑。
5
冰箱不是保险箱,一般家庭冰箱无法有效起到杀灭某些病菌的效果。所以,冷饮买回最好尽快食用,在冰箱中放得过久,品质和安全性会降低。另外,融化的雪糕别再放回冰箱。
来源:广州参考、央视财经、楚天都市报、大连新闻网、家庭医生在线
史上最方便的会议系统,人人都能用,无需下载,全程手机无纸化操作,信息准确率高达100%,解放劳动力!跟加班说再见!还不赶紧戳开试试?、
不能这么放纵,同意的点↓↓↓
↙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广东省健康自媒体联盟主页,获取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