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生里,有三个地标,一个是我的祖籍浙江镇海,一个是出生、成长的上海,还有一个就是江苏无锡。在江苏,我待的时间不是最长,但寄托的感情最深,因为,这里是我圆梦的地方。”
2017年的春天,“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在太湖之滨无锡,将自己与江苏29年的情缘,向记者娓娓道来。徐芑南说,他深深地感谢江苏,因为在这片沃土上,他坚守一生的深海强国梦,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在世界载人深潜榜上刻下了“中国印记”。"蛟龙号"潜航员与"天宫一号"航天员成功对话,海天同庆,举国欢腾。
此时此刻,作为“蛟龙号”总设计师的徐芑南,忍不住热泪盈眶。为了这一天,他在太湖之滨无锡,足足奋斗了近30年。
2002年,科技部启动“十五”期间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打响了我国深海技术领域的攻坚战。选总设计师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他是我国从事深海潜水器研究的元老,先后担任过5项载人和无人潜水器的总设计师和副总设计师,并多次呼吁国家开发深海载人潜水器。
而此时,徐芑南已经从中船重工702所退休了6年,正携老伴在大洋彼岸美国,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徐芑南夫人方之芬回忆道,当时接到电话,徐芑南一个劲说:“来不及了!赶快要赶回所里!”
徐芑南自己则说:“从1992年开始,我就在做7000米载人潜水器研制的准备工作。我想圆这个梦!我可以!”
不顾患有严重心脏病,徐芑南毅然放弃在美国颐养天年的生活,带着老伴回到祖国,回到无锡,为梦想冲刺。为了方便工作,徐芑南夫妇把家安在了702所招待所,从此一住就是10年。
作为总设计师,徐芑南不仅带领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攻关,而且不 顾年龄和身体的限制,坚持亲自验证自己的科研成果。2009年8月,“蛟龙号”第一次海试,徐芑南坚持和大家一同登上母船“向阳红9号”。他说,上船的时侯,自己随身携带的花花绿绿的药品和氧气机、血压计等医疗器械装满了一个拉杆箱,“吃药就像吃饭一样”。即便如此,在两个多月的海试中,除了因病不得不上岸休息了10天,剩下的时间,他都和年轻人一样,坚守在船上。
“蛟龙号”十年研制过程中,徐芑南带领团队破解了载人潜水器整体抗压、坐底方法、下潜上浮流程、应急技术等一个个关键难点,不断刷新中国人在大洋上的深潜新纪录,被科技部领导称之为“国家的宝贝”。迄今为止,"蛟龙号"已成功下潜近140次,先后搭载40多名科学家开展海底近距离研究,把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徐芑南
“我想设计它像一条鲸鱼,流线体型的,一个要它直航稳定,一个要它机动灵活……”很多年前,在风光秀丽的太湖山水间,徐芑南在心中默默描画出“蛟龙号”最初的倩影,他的深海梦,从此启航。而他圆梦的过程,恰与无锡这座城市奋进发展的历程同频共振。
1971年到1981年,徐芑南在这里工作的第一个十年间,无锡人务实地抛开争论,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而徐芑南则顶着巨大压力,突破技术封锁,自行研制出我国最大的压力筒设备系统,奠定了我国水下舰船结构研究基础。2002年之后的十年里,无锡大踏步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徐芑南和他的7000米载人潜水项目组一起,向着尖端深海科学领域发起冲刺,一次次刷新着"中国深度"。
2013年12月,徐芑南以77岁高龄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当年新当选院士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告诉记者,当他在无锡702所的办公室里得知这个好消息的时候,感到非常高兴,不仅为自己,也为702所这个集体。“这是对702所全体同志工作的肯定,特别是对年轻同志的一种激励。”徐芑南说,“现在,正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大好时期,中国深海装备事业大有可为。虽然我年纪比较大了,但还想留在无锡,跟年轻同志一起,为中国深海装备事业的发展发挥余热。”
无锡务实奋进的城市气质,滋养了徐芑南不断迸发的灵感,也促使他最终把家安在了这里。走在702所周围,徐芑南和老伴方之芬,常常忍不住感叹无锡城市的变化,“我们刚到这儿时,边上全是农田,如今已是绿树成荫,高楼林立,这个变化太大了。”徐芑南说。
徐芑南
率领“蛟龙号”探底7000米深海、并籍此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头衔后,徐芑南并没有功成身退。他仍担任702所的技术顾问,每天还像所里的普通员工一样准时上班,在所里一呆就是一天。每一次702所启动新的科研攻关项目,总是能看到他矍铄的身影。“我一辈子的梦想,就是为国家造出最好的潜水器。一思考潜水器问题,就忘记了自己年老体弱。”徐芑南说。
醉心科研的同时,徐芑南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新一代深海科研工作者的指导和培养上。他常常语重心长地鼓励所里的年轻人:“江苏山明水秀,历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么好的地方,这么好的时代,正是你们年轻人出成绩的机会。”
在徐芑南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引领下,江苏逐渐成为全国海洋和船舶工程装备的研发中心和人才高地。近年来,702所先后建成了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检测中心,一个国家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中心和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制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掠海地效翼船、小水线面双体船、水翼船、援潜救生设备、Z型全回转推进器、高速游艇以及以蓝藻打捞与处理、生态清淤装备为代表的水环境治理装备等系列产品,许多科研成果已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船舶设计、建造和标准规范的编制中,为我国船舶和海洋工程事业及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这里,走出了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2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2人,有40余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余人名列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如今,已经81岁高龄的徐芑南,依然活跃在中国深潜事业的前沿,他正和同事们一起,向着万米深潜的目标发起新的冲刺。而对于助力自己深海圆梦的江苏,徐芑南怀抱着深深的祝福与期待。
“我非常希望,江苏能够在深海技术突破上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我国深海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徐芑南说。
(转自新华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