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师的培养应包括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3个部分,通常毕业后教育应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2个部分。我国目前的临床医生毕业后教育和认证体系尚不健全,因此,临床医生知识技能结构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区域差异较大,尤其是学位、职称等对临床培训的影响,使临床医生培训和认证过程较混乱,这是我国深化医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10年来,国家各部门致力于临床医生培养和认证制度的改革,尤其是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认证制度(简称住培)的建立,已使院校教育和临床执业之间形成了很好的衔接,为理顺临床医师培训体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专培)是在住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临床医师培训体系的重要环节,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对推动学科的发展,提高对专科疾病的整体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专科医师培训认证制度建立的时机已经成熟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在我国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认证制度势在必行。该制度的建立,一方面要参照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专科医师培训和认证制度,同时要结合我国国情,在国家整体规划、政策指导下,由行业组织实施,建立全国统一的专科医师培训和认证制度,经过多年不断的探讨和各地区的试点,目前已初步确定了"5+3+X"的专科医师培训认证模式,即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3年的住培,X为不同临床亚专科在住培合格的基础上进行专培。其中包括2次认证:即执业医师认证(住培结束后)和专科医师认证(专培结束后)。现阶段国家已完成了对住培学科科目设定,培训认证体系和管理支撑体系的全面建设。2015年国家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 (简称八部委文件),启动了我国专科医师培训认证制度的建设,亚专科目录制定参照了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并于2017年在国家层面启动专培的培训体系、管理体系和支撑体系的建设试点。在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规划和指导下,由中国医师协会组织管理,成立专科专家委员会,完成和实施培训体系建设。作为国家首批试点的3个专科,即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和神经外科已全面启动。
二、心血管病学专科医师制度启动工作和实施过程
在国家八部委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由中国医师协会管理和组织,成立了心血管病学专科医师制度试点专科专家委员会,并分别设立了标准制定、培训实施、基地建设、师资及监督、考核认证和专科技术6个工作委员会,也参照了美国ACGME的标准,制定了"5+3+3+1"的心血管病学专科医师培训认证体系,即5年院校教育,3年住培合格、3年心血管专培,1年亚专科技术培训(如冠心病介入、心律失常介入、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心脏影像等)。试点工作在2017年主要完成心血管专科医师培训体系的启动,即2017年5月完成首批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的遴选和认证,8月底完成学员培训标准制定、培训流程的建立、师资培训和基地准备工作,9月1日首批国家试点专培医师进入基地。
在未来3年的试点期间,对心血管专科医师培训和认证体系将从3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建立:(1)组织管理体系:突出政府指导和支持,行业组织和实施;(2)培训和认证体系:充分发挥行业的主导作用,完成第一批培训基地建设和专培医师完成培训和认证;(3)支撑保障体系:专培医师的薪酬、学位、职称、执业以及培训基地的支持和考试认证平台的搭建等。至2020年将初步建成可全国推广的心血管病学专科医师培训和认证体系,也为其他学科专科医师培训和认证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三、心血管病学专科医师制度建设的长远规划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心血管病学专科医师制度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行业和每位心血管专业的从业医生的参与和支持。作为国家首批试点专科的每位同道,既感到光荣与责任,更要面对困难和挑战。应该看到,心血管专业在过去的10年开展了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规范化管理,在心血管病学专科医师培训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2012年还首次举行了全国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考试,这些都为心血管病学专科医师培训和认证体系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具有良好的学科优势。然而心血管病学专科医师制度建设涉及国家多个主管部门的协调和支持,以及专科行业内的逐渐共识,尽管很多相关问题已经在八部委文件中提出并给予了初步的解决方案,但最终答案要在试点工作和后续的探索中不断完善和逐步明确。
中国心血管专科医师制度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并且在政府、行业和临床医生间达成了初步的共识。我们相信,在国家各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在中国医师协会的组织管理下,心血管病学试点专科委员会将团结心血管专科的广大心血管执业医师砥砺前行,科学严谨,脚踏实地,一定能够完成心血管病学专科医师制度建设的历史使命,为心血管学科的发展,为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为健康中国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