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眼科主任:一根针都要进口,国产医械还是没有竞争力

   

“角膜移植需要在眼睛上缝针,一般最少需要缝12针,用进口针,一针缝完,用国产针,缝几下针就不能用了,一次缝合要换几根针。”


 我国知名眼科专家、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魏文斌感慨,我国作为一个医疗大国和制造业大国,一根小小的缝针都还需要进口。


角膜移植手术是异体移植效果最好的一种手术,也是很多人看到光明的希望。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移植上去的角膜要用极细的针线沿着角膜缝一圈针。


对已经从业30多年,做过无数次手术的魏文斌而言,在眼睛这个方寸之地缝针,不存在什么技术困难,有问题的不是握针的手,而是手拿的针。


       “过去国内生产的缝线比进口的粗,这几年进步明显,但针还是不行。一针下去还好,几针下去,针就不快了,会导致穿口变大,结疤变大,影响治疗的效果。”魏文斌说,和从欧洲、美国等地进口的针相比,在制作工艺和材料品质上,国产针还有不小差距。


       小小一根缝针微不足道,但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也提示了创新努力的方向。


魏文斌表示,实事求是地说,国产针和进口针手术中他都用过,现在的国产针和十几年前相比进步明显,“以前国产针针大线粗,但做眼部手术,显然针越细留下的针眼越小越好,现在在针的大小粗细上国内外几乎没有差别,但锐度和持久性国产针还比不上国外。”


       “因此,虽然国产针一根只要三四十元,而进口针需要上百元,但由于用国产针一场手术的用量是进口针的几倍,算下来国产针在成本上也没有明显优势。”魏文斌说。


       在医疗领域,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不少进口医疗器械和设备价格高,给患者带来相对沉重的负担,但反过来,相对价格更低的国产设备器械却由于种种问题,还难以竞争


       医学科技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卫计委党组书记方来英建议,一方面需要给国产设备提供空间,让他们更好发展,同时也要改善现有的科研体系,把一线的医疗需求和基础科研创新结合起来。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