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书香浸润

+



这只是一张随拍的普通相片。2010年春节,在外的两个妹妹及我的外甥女都回来了。我的父亲也卸下一年的劳累,享受他难得的幸福时光,搬个小马扎,继续他的《读报参考》,调皮的外孙和外孙女嘻嘻哈哈打着羽毛球,球不时落到父亲身边,父亲捡起,眼里满是疼爱。冬日暖阳,袅袅炊烟,安静祥和的乡村小院,岁月静好。


看书,是父亲一辈子的爱好。

父亲与共和国同龄。那个年代的人,不肖多言,几无书可读,也几无学可上,但虽只是小学毕业的父亲,我印象里的他,却从来都是与书相伴。父亲的书,是我们的课本,是被扔掉的报纸,是父亲攒钱买的一本小小的被翻得卷边的中国地理图册……

父亲的习惯影响了我和妹妹们。小时候偶尔从哪里得来一本小人书,如获至宝,如痴如醉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常常一边烧火一边看,柴草从锅灶烧出来竟不觉,惹来大人一顿斥责。镇中心有个唯一的小书店,多少次我和妹妹怯怯进去,望着里面花花绿绿的连环画册咽口水,然后在店里那个女服务员嗑着瓜子面无表情的目光里,我们再恋恋不舍地离去。长大做一名图书管理员成了伴随我小时候的梦想。





家      书

父亲爱读书,潜移默化中,我们仨姐妹在父亲碎报纸旧课本铺成的道路上,各自跨进了大学校门。在远离了朴实的乡音乡情、远离了宁静的农家小院的日子里,书信成了我们与父亲母亲联系的纽带。下面这张图片便是我大学期间的家书,感恩父亲母亲,这些家信在我看来,有同于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一样的分量。常常是父亲在劳累了一天后,坐在饭桌旁,给我们姐妹一一写信。父亲的字,即使在现今的知识分子里也是难得的刚劲有力,自成一体。父亲的信,也洋洋洒洒,捎着妈妈的叮咛,带着家乡的味道。但更多时候,农民的父亲却在他有限的知识渠道里抓住点滴光芒,指引照亮我们姐妹的人生之路。“前苏联的解体,对中共政权的教训很大,这是国家大事。作为我们个人,周围的同伴在人生旅途中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我们要牢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得失要分明,要做到心中有数,随时提高警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战胜一切来犯之敌”,这是我在大学期间,父亲感于当时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嘱咐。

阅   读



父亲就是这样,用他一封一封亲手写就的书信,铺就我们姐妹仨踏入社会、奉献国家之路。而今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小家为大家,不遗余力注入生命热情。因为我们知道,背后有父母的殷殷期许。

现在,父亲老了,父亲有了更多看书写字的时间。父亲写了两本札记---我的家乡。札记里父亲写凤城的来历,我们家族的传承,父亲这一代人的拼搏。回家时翻看起,常常感动得我掉泪。我跟父亲说,坚持写,到时候我定要珍藏,丝帛包裹,高高恭放在我家书架最上面。父亲听着就憨厚地笑,慈祥的笑容背后是他自己做的简陋的书架,上面是满满当当父亲攒的各种杂志书籍。

而我的母亲,更是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在我的记忆力,也正是母亲引领我们三人走上热爱知识、热爱阅读的道路。小时候跟随母亲从地里干农活回家,母亲会布置我们写一篇关于路边野菊花的小作文;从小学到初中,母亲都让我们坚持写日记。母亲也爱读书,她很少看电视,我家孩子睡了的时候,我看到的最多的画面就是她在灯下静静地坐着,戴着老花镜,目光慈祥,神态安和,静静地看书,专注而又从容。她看的书都是《三字经》、《弟子规》、《古诗》、《正蒙宝典》、《诸子百家》之类。儿子小的时候,我下班回家开了门,经常听见母亲抱着我咿咿呀呀的小儿轻声轻语地背“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DAD



书香浸润。父母亲的习惯让我受用终身。现在我已为人妻人母,风来雨去,工作一天下来,最惬意的时光就是陪伴孩子学习、读书。一盏灯,执一卷宁静,读一书雅字,赏一片桃源。一本本书,就是一个个心灵朋友,它不喧哗,不招摇,丰富着你的丰富,安详着你的安详,厚重着你的厚重。撷取一抹领悟,收藏点滴快乐,在一天天濡染中,经年流转,一路走来,书香于我,一直是一种牵引,她让我精神明亮,变得愈加醇厚耐品。

合上书抬头,依稀中,又看到那个整洁的四方小院里,父亲靠墙坐着马札,手里翻着他永远看不厌的书;旁边的母亲,手里拿着喷壶,她脚下,是一排母亲摆弄的活色生香的各种花草;依稀中又记起十几年前牡丹花第一年绽放在这个小院时,父亲写信告诉异地求学的我们:“家里牡丹花开了三朵,恰好三朵;你妈说,想起了你们姐妹三个……”。

父亲母亲,感恩您们赐予我这本人生之书。我会郑重传承,从春华读到秋月,从初雪读到夏霁,在宠辱不惊中,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在去留无意里,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祝愿父母亲的日子永远安乐祥和!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