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来听一听2017东莞市“最美医生”“最美护士”的故事(一)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为这些点点滴滴的平凡而感动、震撼,这种细微的情感变迁,随着时光荏苒,会逐步深入我们的心底,化作“改变”的精神力量。

为此,市卫计局经过层层甄选,20名优秀医护工作者脱颖而出,被评为2017东莞市“最美医生”、“最美护士”。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他们朴素的心里,始终坚守的是“悬壶济世”的信条。他们怀揣着一颗颗金子般的心,以一种对生命不离不弃的执着情怀,弘扬着医护工作者“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用爱心和真诚谱写出一曲曲最美的生命赞歌。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们,一起来感受这“最美”背后“最真”的故事。


最美医生”钟向真


产科里的“女汉子”
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产科主任钟向真


“用力、再来”,早上8点,市第五人民医院产科主任已经在产房接生了。虽然还没到7、8月份的生产高峰期,但随着“二孩潮”的到来,以及高龄产妇的增加,产科医生的工作量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作为“医二代”,自从事妇产科工作以来,钟向真接生分娩的产妇人数已经超过一万人。但她总是心系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每天无论多忙,都坚持用笑容给孕产妇多一点关怀和保障,赢得了产妇和家属的点赞。


 忙碌的产科医生是这样的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一年来,随着二孩生育意愿的逐步释放,东莞越来越多的医院感受到人手紧张的压力。市第五人民医院产科在场地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今年多开一个病区,预计增加40个床位,特别是将会增加一些VIP单间,以方便照顾一些特殊病人解。

但即使采取了措施,产科的工作量还是非常大。钟向真告诉记者,从去年开放二孩以来,2016年9、10、11月份出现了生孩子的高峰期。市第五人民医院的产检人数,高峰时一天已逾200人次。


每天,钟向真至少都要提前半个小时到达产房,检查产妇的情况,忙得不可开交。为了提升产科人员的医技水平,钟向真告诉记者,科室每天交接班时都要针对每个病人的病情进行简要点评讲解,每周四下午5点半到8点半组织全科人员进行学习,让科室的每个人员结合自己遇到的病情轮流进行讲课,“我自己周末也经常到广州、深圳等地参加医学学习班,听听国内外专家讲解,以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


她经手分娩产妇逾万例


目前,市第五人民医院产科医疗技术护理人员达63人,医生18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7名。

作为市第五人民医院产科主任,钟向真是产科临床医护人员的榜样。1992年大学毕业,她来到市第五人民医院,承担着莞南地区各种危急重症产妇的救治工作,在产科临床一线一干就是25年。她带领产科团队以优质的护理服务、精湛的技术保障实现人气爆棚的局面,也带领科室获得各种荣誉。


目前,钟向真经手分娩的产妇数量已经逾万例。近年,高峰的时候,一年就有400多台分娩手术,加上顺产的产妇,一年经手分娩量接近600人,收到的感谢锦旗不计其数。尽管每天超负荷工作,但她从无怨言。

作为一名医生,她常常把病人放在第一位。说到对儿子学习和生活的照顾,钟向真忍不住流下了愧疚的泪水。她说,这些年与儿子见面的时间很少,儿子有时会埋怨她,甚至不愿意跟她讲话。尽管如此,钟向真说:“我不后悔,这是值得的,成功救治病人是最大的回报,也是最大的快乐。”


产妇增加,医生主动放弃休假


对于全面两孩政策给市第五人民医院产科带来的影响,钟向真透露,2016年产科的分娩量预计超4000人,比2015年多近400人的分娩量。“二孩放开后,高龄产妇增加了20%~30%,各种并发症的产妇数量有很明显的增长,医生的工作量也变得越来越大。”钟向真说。

“东莞有不少医院的医护人员集中怀孕,让原本就人手紧缺的医院更加捉襟见肘。为了应对出生高潮,不少医院产科增加人手并减少休假。”钟向真表示,该院产科的医生都是女汉子,她就是其中的典型。因为人手少,为了更周到地服务病人,产科的医护人员走路都变成跑步,大家经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甚至有医生怀孕7个月还在岗位坚守,但大家都没有怨言。


最美护士”于亚辉



“以柔克刚”倾听患者心声
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护士于亚辉


“做菜要注意火候,烘焙打蛋要掌握好力道”,见到于亚辉时,他正在轻声细语与患者一起进行康复项目的训练。此时,窗外的绿树、阳光,在外劳作康复的病人,让位于东莞市中堂镇麦洲岛上的精神卫生中心显得与别的综合性医院也没什么不同。


今年是于亚辉在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工作的第八个年头。在这个外界分外好奇却陌生的地方,他对待患者像朋友一样,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也在医院收获了爱情和亲情。



毕业后 进入了“神秘“科室


“年轻的时候就想出来闯荡嘛”,于亚辉是河南人,说到为何来到了远离家乡的东莞,他忍不住回忆起刚毕业时青春年少的岁月。

于亚辉说,自己大学学习的是高级护理专业,全班的同学都很独立、爱拼搏。因此,2006年毕业之后,于亚辉就拒绝了家里为自己联系好的工作,跟同学一起到了上海。

之所以成为精神科的护士,也是因为在上海误打误撞的结果。“到处投简历,一家医院院长亲自面试,当时就拍板让我到精神病科了”,于亚辉说,由于学习的是高级护理,从业的主要方向就是手术室、ICU、外科、急诊室和精神科。虽然早有准备,但于亚辉也没想到刚毕业就干了这行。

“其实我当时也很好奇,精神科会不会像‘飞越疯人院’那些电影里演的一样”,于亚辉说,自己进入精神科工作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在与病人的长期相处中,于亚辉感觉,患有精神障碍的病人“本性像小孩子一样”,想法更加单纯、自然流露。


【带领病人收菜】


当然,于亚辉也见过发病的患者。在上海工作时,一名患者突然从身后箍住他的脖子,要求要出院。由于受过专业培训,也有一定心理准备,于亚辉镇定站着与患者沟通。患者一看威胁没用,“噗通”跪下恳求于亚辉让他出院。

“其实精神障碍的患者存在幻听、幻觉,他们从幻觉出发产生暴力行为”,于亚辉说,从业多年,精神障碍患者产生暴力行为的次数并不多,而且都是事出有因。

与“黑道大哥“交朋友


   “其实我觉得,很多病人就是希望找人倾诉,但是身边没有人理解,就会造成病情的加重“,于亚辉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说难不难,但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病人。他相信,只要有妥善的治疗护理,患者就不会产生不良情绪,治疗就会往好的方面的发展。

【丰收的喜悦】


于亚辉还透露了不少与患者交朋友的故事。例如,他曾耐心的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与前来治疗的一名“黑道大哥“交上朋友,耐心说服其进行治疗。

“外表长得挺像张飞的,把我们科室的小护士吓得不敢接近“,于亚辉说,当时,这名”大哥“因为躁狂症入院,经常在病区出口骂人,长得也凶神恶煞,把整个病区的氛围也搅乱了。


为了接近“大哥”,每天于亚辉都会故意在他面前露脸、套近乎。而在患者服药时,于亚辉就会跟他谈上几句,帮他稳定下情绪。“渐渐的,对我就比对其他人好了”,于亚辉告诉记者,经过他的努力,这名“大哥”跟他的关系变好了,服药和治疗时也非常配合,两人还会经常讲故事、侃大山。

【一起做蛋糕】

“只要建立起沟通的渠道,我相信任何人都是渴望理解和尊重的”,于亚辉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大哥”顺利出院了,也没有因为再次病发回医院,还一直感激地要请他吃饭。

为老年患者守护“生命最后一站”


除了做患者的倾听者,于亚辉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提升。在2012年,他取得了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2013年,他又获得了心理咨询师三级资格证书,去年,他还进修了广东省老年专科,取得老年专科护士资格证书。每年,他还作为医院的岗前培训老师,给院内的同事们授课、考核。

【带领病人除草】


今年来,于亚辉从康复科被调到老年科工作。在新的岗位,他也摸索着新的工作方式。

“老人们的精神症状不明显,更主要的问题是行动不便,一些综合性躯体疾病比较多”,于亚辉说,这要求护士的日常工作更为细致,多病共存的状况还会经常邀请其他专科医院进行会诊。

【与病人品茗】


于亚辉举例说,一些老人“吃喝拉撒”的问题虽然看起来无足轻重,但稍微有些变化,就可能表明老人身体状况的变化。

【一起做手工】


目前,精神卫生中心有88名老人住院。由于特殊的原因,很多老人出不了院。“这是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站,我们一定要尽力做好”,于亚辉说,对于自己的要求,就是做好每天的工作,“这是因为护理工作很多事情难以预料,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的,我们做好每天的监护工作,就是为病人解决问题。”


最美医生”刘国军



为地贫患儿撑起一片晴天
东莞市儿童医院儿科医生刘国军


2017年5月,东莞调整了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特定门诊有关规定,地中海贫血等10种疾病纳入社保基本医疗保险特定门诊病种。这给很多家有地贫患儿的家庭带来了福音:孩子每个月的治疗费用不菲,而这些费用,此前是没有社保报销的。

这其中就有刘国军奔走呼吁的功劳。要知道,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东莞是地贫的高发区,东莞户籍12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携带地贫基因。目睹了太多患儿的辗转求医,从去年开始,刘国军与同事们发起成立东莞地中海贫血协会,并为筹集善款帮助患儿到处奔走。

     “能让地中海患儿得到持续的、规范的治疗,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刘国军说。

组建地贫患儿微信群


作为东莞市儿童医院儿科一区的主任,刘国军都非常忙碌,他负责的病区有四五十名因呼吸道或内分泌疾病住院的患儿。

不出门诊的早上,从早上8点起,刘国军就要带队查房,一查就是两个半小时,一周之中,他没有完整的周末,周六上午要出门诊,有时周日能休息一天,但在患儿多的时候,周日上午也要来医院查房。

但即使这么忙,刘国军的手机还是不断响起,他会抽空打开微信,回复群里家长的提问。

这个特殊的微信群,名字叫做“阳光海岸“,由刘国军组织成立,群里有70多位地贫血患儿家属、10多位医生。平日里,医生不仅可以为家属解惑答疑,还可以在群里预约看病。


(地贫交流群)

“之所以成立这个群,就是因为看到太多的重度地贫患儿得不到规范治疗,比如不规范的输血及除铁管理,导致生长发育受限,生活质量低下“,刘国军说,一些患儿家庭贫困,再加上一些地贫治疗药物并未纳入东莞的医保,无法持续规范治疗成了患儿们面对的大问题。

在2016年,刘国军和同事联合东莞市人民医院、东莞市妇幼保健院等医院的儿科同行,发起筹建“东莞市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目前协会已经成立了。

完成了繁琐的前期筹备工作,今年起,刘国军开始寻找一些慈善基金的合作,他希望,能够对接爱心机构,筹措到资金、物资,为贫困的地贫患儿治疗提供坚强后盾。


白血病女童家属从不信任到信任


在行业内,很多医护人员的共识是,做医生难,做儿科的医生更难。因为待遇较低、工作繁琐,近年来,儿科医生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短缺的现象。

今年是刘国军当儿科医生的第20年。坚守了这么久,刘国军认为,这是医患之间的信任在支持着他。

2014年,刘国军来到了现在的东莞市儿童医院工作。当时,市儿童医院的建设刚刚起步,刘国军和许多从广州引进的医疗人才一道,在这块新土地上发挥想象力。当年,他带领科室医生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比如儿童白血病化疗、急性中毒血液净化治疗、慢性肾病肾脏穿刺活检等技术。

刘国军清楚记得,第一位接受儿童白血病化疗的是一名3岁多的女童,她得了急性白血病,这是一个坚强的孩子,“在不用麻药的情况下给她做腰穿,他自己抱着枕头坚持,也不哭。在后来的骨穿、抽骨髓,虽然局部用了麻药,但也是很疼的,她也不哭。”刘国军说,直到今年上半年,女童的疗程结束,病情稳定。

这位女童的家属也不是一开始就信任医生,“我们毕竟不如南方医院有名,家属心理上有波动,有时对我们护士发脾气。我对护士说,他孩子已经这样子了,我们理解一下,见治疗有了效果,家属后来给我们护士道歉,后来一来就买水果。”

对职业的热爱让他坚守


工作本身是忙碌的,但刘国军在本职工作之外,还坚持付出爱心和热心。

2014年底,刘国军被派到新疆援助当地的医疗建设,成为东莞市第一批柔性援疆队的队长,挂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一团医院的副院长。

刘国军回忆,那所医院的医生绝大多数只有大专及以下学历,只有1个是本科学历。

“当地室内外温差特别大,房间可以达到20多摄氏度,但室外零下十几度,冷风刺骨“,刘国军说,自己和援疆队员一起为医院做整体规划,开设疼痛科、儿科;整理材料,规范化培训当地医生,并重新设计和装修手术室。

为了让更多患儿接受更好的治疗,刘国军还有很多计划。

今年,除了发起成立地贫协会,刘国军在医院挂牌了一个反复呼吸道感染门诊,将反复患感冒、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患儿集中起来,规范查找病因和治疗;他还在筹建一个小儿哮喘专科门诊,通过对哮喘患儿的专科化治疗,提高治疗的专业度、用药的合理性。

“让孩子们露出笑脸、远离病痛,这就是我的出发点“,刘国军说。


最美护士”范美华


手术室护士,她一做就是26年
东莞市虎门医院手术室护士范美华


面对疾病,医护人员是我们的“白衣天使”,但如果医护人员自己面临病魔时,他们面临的恐惧也许比普通人更多。

“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战胜它”,在手术室里从事护理工作26年,虎门医院护士范美华也曾面临病魔威胁。在同事的鼓励和帮助下,她痊愈后第一时间返回到工作岗位,继续参与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她说,每次打开手术室的门,看到家属期盼的眼神,“觉得将病人平安送出手术室,很开心”。


 手术室护士“一站就是一天”


“我从1991年就来在这里工作,一直没换过岗”,每天早上8:00,范美华就会来到手术室,将手术需要的器具、辅料一一准备好,分门别类摆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是很细致的工作,一点都不能马虎。

准备工作做好了,范美华与同事按照手术安排表,将病人接进来,并开始给病人打针、摆体位,协助医生做些准备。手术室工作强度非常大,多的时候,一天做个5、6台手术,医生和护士都忙得团团转。

“有的大手术从早上8点持续到下午5、6点”,范美华说,手术室护士几乎个个都有静脉曲张,这是因为站的太久了,一些爱美的小护士为了这个还经常网购静脉曲张袜,希望让自己的腿看起来更漂亮点。

为了避免出错,手术室一般在一台手术内不会交接班,护士需要跟全程。“一旦开始,就要做到结束”,范美华说,记得一例直肠癌手术做了整整一天。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与护士的精神和体能都承受着不小压力。尽管疲惫,但她仍然热爱这份工作。


面对病魔,她很积极


2008年,一个突然而来的噩耗击中了范美华。“当时自己发现了症状,就做病理检查”,科室的医生很担心她,将她偷偷叫到一旁,告诉了她病情。范美华说,当时自己就懵了,孩子才9岁,“一时间难以接受”。


现在,范美华已经痊愈了,不过她仍不愿提起具体病情,“既然过去了,我们就积极面对未来”。她说,在那段治疗的日子里,担心家里老人接受不了,她只把病情悄悄告诉了丈夫。

“只有自己坚强,才能更快战胜病魔”,范美华说,在做手术时,夫妻俩将孩子放在了关系特别好的护士长家里,“我就告诉她,妈妈生病了,做个小手术就好了”。

幸运的是,手术后范美华恢复良好,而从临床来说,术后5年不复发就是治愈了。

现在,范美华反而变成了“现身说法”的最好例子。科室遇上一些病人对病情不太理解的,科室主任就会说“美华,你来帮帮我们”。此时,范美华用自身的经历跟病人交流,告诉他们,什么治疗方法最好、会面临什么问题,让紧张的病人心情平复下来,积极面对自己的健康问题。


“救死扶伤是我的使命”


在手术室从事护理工作26年,如今对范美华而言,救死扶伤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她的使命。去年8月,她在四川省的休假旅途中目睹一起翻车事故,她当即参与现场抢救,为伤者进行应急处理,陪患者等待救护车到来。

“当时看到车从斜坡上冲下来,第一反应就是快点去抢救”,范美华说,事故现场车窗玻璃全碎了,砸在后座的老人和小孩身上。

经过简单检查,范美华发现,司机只有一些皮外伤,当时严重的是后座的老人。“一看就是骨折”,老人的手不正常扭着,范美华赶紧提醒司机通知家人和救护车。由于紧张,老人和孩子都一直在大哭,范美华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安慰他们,“没什么大事,等救护车来就好了”。经过安抚,这家人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

不过,由于山路崎岖,救护车迟迟没有到来。期间,范美华一直用单腿作为老人的支撑,直到腿部麻痹也不离开。40多分钟后,闪着红灯的救护车终于到了,范美华才长吁了一口气。

“我看到病人家属期盼的眼神,就觉得,将病人安全推出手术室,是我们的责任”,范美华说,26年的工作经历让她对这份责任有着热爱。平时,病人进入手术室后,她会跟病人聊天、安抚情绪。


“很多老人,看着看着血压就下来了,不紧张了”,范美华说,沟通让医患之间更“心心相通”,去年一位中年妇女进入手术室后就脸色苍白,她赶紧弄了点糖水,缓和紧张情绪。事后,这名妇女对范美华称赞不已,还一直说要给她送月饼,被范美华婉拒了。

范美华说,自己没有很感人、不平凡的事迹,但“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对病人最大的责任。


最美护士”袁慧贞




PICU里孩子们的“妈妈“
东莞市妇幼保健院PICU护士长袁慧贞


“在PICU里,我觉得护士担任了很多种角色,不仅是这里孩子们的妈妈,也有护理任务,同时还做着‘保姆’的工作”,下午2点的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外,翘首以盼的家长们早已排成长队,正在值班的护士长袁慧贞轻声细语地提醒家长换上探视的防护衣物,她温柔的声音也抚慰了不少家长们急切的心。

作为今年的“最美护士”,袁慧贞从事P&NICU临床护理工作已经14年了,她不仅能细心地观察到患儿们细微的身体变化,还会为焦虑的家属及时疏导心理问题。每一次,患儿病愈出院时,都是她最感到喜悦的时候。

做病患与医生之间的沟通纽带


“其实这么多年来,我只换过2次岗”,从2003年毕业于广东医学院护理学专业后,袁慧贞就进入了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工作伊始,她就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也就是俗称的NICU内。工作一段时间之后,2008年,她因为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工作态度,被选入了东莞市妇幼保健院组建的首批PICU护士队伍,一干就是6、7年。


虽然一直都在护理着患有重症的孩子,不过,最开始,袁慧贞也只是从基础的新生儿护理开始做起。但在工作中,她也遇到了意料之中的困难。

“很多孩子都是不会说话的,根本不知道病痛在哪里”, 袁慧贞说,护理中她感觉到,自己是病患和医生之间的沟通“纽带”,这意味着,她必须仔细观察每一名患者,24小时守护在孩子身边,将细微的变化都点点滴滴告诉医生,便于医生对病情做出判断。

“比如说,昨天孩子的精神还挺好,今天怎么就不好了;换下的纸尿裤有什么变化……这些我们都要观察记录,并且告诉医生”,袁慧贞说,一些重症的孩子必须靠细心,靠自身经验进行判断、分析,再与医生们分析病情。

2015年,一名重病的2岁患儿来到了PICU,由于病情危重,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住院期间被数次宣告病危。为了照顾好孩子,袁慧贞在病床边守护了整整2天,确保对病情的观察和处理到位,并根据孩子的生命体征随时做出调整。看到伤心的家属,袁慧贞还给他们加油打气,减轻焦虑感,最终,孩子转危为安。喜悦的家属与袁慧贞成为了朋友,现在还经常联系。

细节减少病患不信任感


在NICU,每天这里都紧张忙碌,却又十分安静,这是为了避免打扰饱受病魔困扰的孩子们。不过,每天午后的短短时间,前来探视的家长会打乱这里的平静。

“其实,以前我们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发现家长们非常焦虑”,袁慧贞说,从2014年开始,医院的NICU开始实行开放式探视,让家长们能抱抱、摸摸孩子。经过数据分析,这种新办法,也没有提高院内感染,反而缓解了家长们以往见不到孩子的焦灼。

袁慧贞觉得,只有相互的沟通、理解,才能让医患之间达到更融洽的状态,直接的作用就是,让孩子们更快好起来。

2014年,一名外科重症的孩子被送到了病房,在守护他一晚后,袁慧贞清晨就与管床医生一起准备送孩子去手术室。但这时,他们被不信任的家长拦了下来。

“是不是你们没照顾好孩子,才让他病情加重?”对于家长的质疑,袁慧贞积极沟通。而在随后的治疗中,她与同事将孩子身体变化的点滴都记在小本子上,如果孩子稍有好转,生动可爱的表情就被拍下来,打印成照片贴在病床旁,“例如我们会写上,‘涛涛吃奶后,睡得美美的’,孩子妈妈看到这样的细节,不信任感一点点减少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孩子家长彻底改变了对医护人员的态度,不再抱着戒备的心态,也更积极配合治疗。在出院时,袁慧贞与同事们将孩子的照片打印成小册子,送给了他们。


“尽力就无悔”


作为全市唯一的三甲妇儿专科医院,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承担着全市妇儿保健的重任。也因此,一些镇街医院技术力量难以治疗的重症,会送往市妇幼保健院,这里的医护人员都承担着更大的工作和心理压力。

在NICU里,抢救是最紧张的时刻,在一些大抢救时,需要6个护士围着1个病人连轴转。

“感觉我们面对的生离死别特别多,一个月至少2、3次吧”, 袁慧贞说,其实护士也容易受到家属情绪的感染,但往往是在家属离开后才掉下眼泪。袁慧贞常常劝慰科室的护士们,“我们尽力就无悔,只是一些死亡我们还是挽回不了”。

而面对悲痛的家属,袁慧贞会静静的陪伴他们。“其实我觉得说什么也没太大作用,有时我会抱抱孩子的妈妈”,袁慧贞说,她经常看到痛哭到晕过去的患儿母亲,此时,她会尽量为家属们多做一些事。“比如说有需求的,我就会问他们要不要跟孩子道别,擦擦身体,说说最后的心里话”, 袁慧贞说,这会让家属心理好过一些。


一起为他们的辛勤付出点赞!

如果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

请在评论区留言!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