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医药达沃思】基药制度瓦解,再次证明“一切为了控费”的医保政策注定是要失败的


广东省卫计委日前出台规定:"自2017年7月1日起,广东省不再对各级医疗机构(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含省增补基本药物)的品规数量和金额比例作具体要求。” 这起码意味着,基药制度在广东省的作用日渐式微,非基药的日子最少比先前要好过得多。


在达达君看来,我国的药品目录实在太多,而且是多头管理:医保部门管着医保目录,卫计委管着基本药物目录;医保目录又包括国家医保目录、地方医保目录;曾几何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只能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内的医保目录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医疗水平和用药结构正在不断提升,在此语境下,限制非基药使用比较的政策设计已经不合时宜。不仅如此,达达君认为,基本药物目录在药品供应保障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该洗洗睡了!


首先,目录越多对产品的人为干扰就越多。在我们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中,产品进入一个目录,如基药目录或医保目录,意味着产品在本身价值(质量、疗效等)之外,额外获得了一个附着在产品上面的光环,这个光环是可以产生价值的,因为它决定了产品能否进入医生的视野,变成他们的处方。说得更直白一点,目录决定了产品的销量。而对于一个市场经济体来说,这种人为附着在产品上的价值越多,其实对市场竞争越不利,它会影响到市场对医药资源的调节。


其次,有医保目录就够了。就患者用药而言,最重要的应该是医保目录,因为进入此目录不仅意味着产品质量和疗效有保障,患者可放心使用,而且价格也应该是经济实惠的,经得起药物经济学考量。只要有了医保目录,并用好这个目录,是能够满足相关部门对药品使用管理需要的,没必要再设置名目繁多的药品目录了。


第三,控制药费的关键是实施零差率、控制药占比。管理部门出台目录除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之外,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控制药费过快上涨。但控制药费上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而不是分头制定多个目录,多个目录之间又缺乏协调统一,影响管理效率的发挥。达达君认为,控制药费其实要两个抓手,一是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这样可以将医院的利润项变成成本项,医院没有开大处方的积极性,自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药费增长。二是控制药占比。一旦医院的药占比控制好了,药品在医院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降下来了,药费自然就会得到较好的控制。


其实,众亲从新医改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医保对患者用药的限制在逐步放开。特别是对基层医疗机构用药范围,此前曾限制在只能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后来各地逐步允许基层医疗机构使用一定比例的非基本药物。如2016年7月,江西省明确允许基层医疗机构在医保药品目录中配备30%-40%的非基本药物。广东、上海、重庆、湖北、山东、湖南、福建、哈尔滨等地已经先行发布政策的城市,都放开一定比例的非基药,金额和品种在10%-40%之间,当时非基药使用比例最高的是广东的“不超过40%”。去年10月,浙江省30%提高至50%,这一放开比例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去年年底,北京统一大医院与社区的药品采购目录,将医保目录中的2510个品种全部下放到社区,这一政策已经落地。而这次,广东算是第一个全面放开基药的省份。


当然,如果取消基本药物目录,对非基药生产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但获得这种利好并非一场利益均等的宴席,机会从来都钟情于那些有准备的企业。


在医疗控费的大环境下,原来的非基药要进入医院比基药肯定要难得多,因为非基药价格通常比较高,这就需要企业证明自身的产品性价比更优,患者使用后产生的疗效相对于它高出的价格,更合算。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适合基层市场的渠道和推广队伍,并通过纯粹的学术推广,让基层接受自己的产品。否则,即使取消基本药物目录,非基药企业也不一定能获得多大的市场。


作者:达达君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视为侵权。  本公众号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投稿邮箱:285440969@qq.com)



 -   END   -



广告链接 ☟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