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最美华药人】“炉火纯青”淬炼成 ——记华北制药北元分厂“维修达人”兰欢平


       一名技术职工,钻研技术到了忘记接孩子放学回家的地步,不知算不算痴迷?
    华北制药北元分厂首席工人技师、兰欢平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电钳组组长兰欢平就是这样一个人。
  为了解决生产中技术难题,兰欢平经常利用午休和下班时间研究课题。一天,兰欢平在商场工作的妻子打来电话,让他下午4点半去幼儿园接孩子,他满口答应。等到6点,妻子打电话问他,把孩子接到哪了?“哎呀,我又忘了接!” 兰欢平一下子从零件、图纸中醒过味来。





 ■一项大技改 节省百万元     
  5月中旬,华北制药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拉明赶到北元分厂首席工人技师、兰欢平创新工作室,去实地检验一项创新成果。
  这项成果源于国家对药品质量标准的提升。按照新标准的要求,采购新设备被列入重点计划。而设备部门进行市场调研,发现新设备的采购费用加上生产厂房的相应拆卸或改造,需要投入100多万元的资金。
  兰欢平得知消息后,开始动起了脑筋,琢磨这个钱花得是否有必要。几天后,兰欢平心中有了数,兴奋地跑到车间主任陈利明的办公室:“陈主任,咱们可以自己进行烘箱改造,既节省资金、利旧,大家还对设备熟悉,利于生产……”陈主任认真分析后,感觉可行,便把兰欢平的想法汇报给分管生产的刘善萍副厂长和工会主席王景儒,得到一致认同。
  从2016年8月开始,兰欢平带领他的团队投入到了紧张的技术改造中。经过近半年的摸索、磨合,今年1月份,技术改造成果出炉,试车技术指标完全符合预期。目前,这项为企业节约了近百万元资金的技改项目即将服务于生产……
  2015年,企业部分生产线改造,迎接国家一项认证验收。按照认证要求,企业需要解决无菌生产车间的运行轨道上不出现倒瓶停机、人为干预的现象。兰欢平和他的团队决定尝试对轨道改造,解决倒瓶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性。
  他们用自主发明的“倒瓶别除装置”对原设备的轨道进行了改造,在拨瓶盘的U型槽,将原来的一体构造,改为分体式鲶鱼头部件,进瓶处用三角块拼接。遇到零部件坏了,可随时更换;拼接三角块的材质也由原来的尼龙换成了聚四氟乙烯材料。这样一来,零部件更换间隔延长,成本大大降低。
  车间主任陈利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生产车间有7台此类设备,一台设备需要两个这类配件,原来2-3个月更换一次器件,每个750元,全年预计更换112个,约计8.4万元。技术革新后,改用三角块拼接,65元一个小块,更换时间周期延长至4个月左右,仅此一项技改,每年节省资金约7万元,更让职工们高兴的是,轨道摩擦力小了,进瓶传输顺畅了,生产效率上去了,大家的绩效工资也明显提高……

  ■企业搭平台 才华得施展     
  在北元分厂,兰欢平一直被工友们称为“维修达人”、“机器医生”。
  兰欢平之所以敢于大胆尝试,跟他所处环境及华北制药工会建机制、为技术职工搭建成长成才的舞台,不无关系。
  王拉明说,华北制药工会自2014年4月开始,在华北制药集团党政工下发文件,在全集团掀起了向齐名学习的热潮,发动职工推荐“我身边的齐名”等人才发掘和选树活动。与此同时,工会建立起一套激励机制,全力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让有绝招绝技的职工登上众人瞩目的展示舞台。
  在北元分厂,企业工会根据集团工会的安排部署,自2015年7月开始,在全厂推行群众性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工作,围绕企业生产和销售,培养职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企业提质增效,职工个人得实惠、得发展、得提升。
  这项群众性技术创新项目管理,根据职工技能层次,分两层,一层以一线职工为平台,第二层是以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为平台。根据本厂的产品结构,将31个产品85个规格,按产品特性相近的集中分类,成立了11个项目组,进行课题攻关。根据创新管理奖励办法,把职工的创新成果分成A、B、C三类进行评定,予以200-50000元不等的奖励。该举措激发了广大职工空前的创新热情和主动性。
  兰欢平所在的电钳组,针对车间隧道烘箱使用年限长、风机间歇性出故障的情况,制定了几项措施:利用每周末生产线停车时间维护保养,加班检查一次;对6台隧道烘箱的数据参数逐台检查记录、预先分析评估,并形成了制度,提前发现问题,利用周末生产线职工休息时间维修,不影响正常生产。
  该车间主任陈利明深有感触地说,在实行项目管理之前,每年都会出现类似故障。维修时需要降温8小时,才能进行维修,生产线要停产,20多名职工要停下来待工,既影响企业生产效率,职工收入也随之降低。陈利明说,从2015年7月1日该制度实行后,还没出现过因机械故障主动停机。
  如今,项目管理的激发效能正呈几何级放大,激发了职工们岗位奉献火热的激情,团队作战意识明显增强,工作效率提升的同时,超产奖励和创新奖励提高了职工收入和荣誉感。
  兰欢平为了让自己团队的技术保持领先,年初他用企业发给创新工作室的津贴,花2000元买了投影设备,用于组里成员技术切磋和经验分享。
  粉针车间技术员,是个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叫王虎成。谈起兰欢平,他满是敬佩:“兰师傅简直就是第二个齐名,他善于学习,技术精湛,绝活不保守,特别是在细节上的精益求精,非常值得我学习……”
  华北制药集团工会副主席陈素义说,兰欢平和齐名有着非常多的共性:他们都毕业于石家庄劳动技工学校;毕业后直接进了华北制药的下属单位;从事的都是维修工种;都对技术精于钻研……
  王虎成说,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发生在2015年5月。生产线上分装机压塞头出现了倒塞、歪塞现象。周末生产线停机后,维修班组开始检修。各种调试,效果依然不好,带班长李涛给兰欢平打电话:更换了部分轴承,但故障仍未排除,应该是疑难杂症……兰欢平撂下电话,叫上王虎成,赶到车间。
  “把传动装置卸下来,对每个轴承进行检查,做间隙对比,从中找原因。”王虎成说,兰师傅告诉我,这个部件是分装机的核心部位,要求精密度很高,对校准、紧固度的把握,偏差必须低于0.01mm,才能达到完美的生产质量。最终,问题就出现在这里,调试、校准、紧固后,试车成功。
  ■技求精湛 “酒”藏深巷有人寻 
  为了使自己和团队的技术保持领先,兰欢平从不满足于现有技术水平,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一次,他看到王虎成在微机上操作三维立体机械构造图,感觉非常直观,让王虎成帮他下载了相关软件,工余摸索学习。
  闲不下来的兰欢平,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电气知识。企业工会支持员工岗位成才,给大家购买了网上教学课程,兰欢平就组织大家学习PLC机电可变程序控制器自控知识。这些,都为他不断在技术领域的改革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精湛的维修技术,不可小觑的创新能力,让兰欢平及班组的声名远播。生产厂家——德国某品牌设备驻中国总部的马经理曾钦佩地说:“我回访了无数家客户企业,在中国,维修技术最好的,是华北制药北元分厂这个团队……”
  自2004年至今,经马经理推介或使用该设备的企业慕名找上门求助的,有十余家。兰欢平维修团队多次受邀到北京、四川等制药企业,以及华北制药集团的下属单位去做维修或大修业务。期间,北京一家药企的技术处长还私下找到兰欢平做思想工作:你留在这吧,保证比你在石家庄的工资高四五倍。但兰欢平不为所动:华北制药是培养我的地方,那里是我成长成才的沃土……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