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中,中医是“慢郎中” ,调理慢性病还可以,急救不行,其实不然,中医急救的历史源远流长,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所述的病种,不少是急症重症,甚至是危重病;葛洪的《肘后救急方》也是救急的代表作之一。只是现在临床上用中医急救的少了,慢慢的被人们所淡忘。
说起中医急救,不得不提针灸,针灸学从古至今一直运用于临床急救中,它因具有特效、速效、针对性强、简便易行的特点,随身携带,便于应急,不受地点条件限制的优越性,被历代医家所重视。《黄帝内经》里提到针灸的疗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古人把针刺之后的疗效比若是风来吹云一样神速。针灸对于抢救昏迷、晕厥、痉挛以及部分血症、痛症中,见效快,效果好,体现了中医急救的实力,让世人认识到了中医在急救领域的神奇效果。
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刘诗诗用绣花针放血耳尖和十指救徐老夫人中风的画面给很多朋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没错,针刺放血疗法确实对痰热闭阻型中风昏迷的患者能起到很好的促醒作用,这也显示了我们中医针灸的神奇和伟大。题外之言,现在有些年轻人不相信中医,排斥中医,抵制中医,认为中医没有科学依据,这是完全错误的,这完全是不懂中医的基本理论,对祖国医学认识不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够。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没有现代临床医学和西药,通过针灸、推拿、中草药外敷内服等传统方法挽救了很多患者,使我们中华民族传承至今,中医功不可没。所以不能一味的说西医比中医强,比中医好,二者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就拿我们常见的感冒来说,大部分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西医用抗生素、病毒唑之类的药物通常需要1周左右,甚至还不见好,但是我们中医用中药汤剂如“银翘散” 、“荆防败毒散”往往是一剂而愈,所以中草药在抗病毒方面不见得比西药差。
言归正传,既然提到中医针灸急救,就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些常见的针灸急救要穴和治疗方法。
人中:也叫水沟,位于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为急救昏厥要穴。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当身边有人突发中风昏迷、中暑、晕厥、抽搐、溺水、心脏病等危急情况,身边又没有急救药物时,手指掐或针刺该穴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急救方法。
十宣:十宣穴位于十个手指尖端的正中,左右手共十个穴。常用于中风、中暑出现昏迷时的急救。在遇到突发昏迷的患者时,可先针刺人中,若没有苏醒,立即用三棱针点刺十宣穴放血,所谓十指连心,通过强烈的疼痛刺激来唤醒患者。
涌泉: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现代常用于治疗休克、高血压、失眠、癔病、癫痫、小儿惊风、神经性头痛、遗尿、尿潴留等,为急救穴之一。在抢救昏迷患者时,涌泉穴也可以针刺放血,操作方法为直刺0.5~1寸。针刺时要防止刺伤足底动脉弓。另外涌泉穴药物敷贴和艾灸也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百会:别名“三阳五会”。属督脉。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百会穴常用平刺0.5~0.8寸,也可艾灸。对于昏迷患者,也可联合十宣穴放血。
内关: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能宁心安神、宣痹解郁、宽胸理气、宣肺平喘、缓急止痛、降逆止呕、调补阴阳气血、疏通经脉等。在突发心脏病和神志病时,针刺内关可以快速缓解症状,稳住患者心神,在平日的养生保健中,也可以经常自行按压,舒缓疼痛症状,解除疲劳。
神阙:别称脐中、气舍、气合。属任脉。在脐中部,脐中央。常用于中风脱证,用灸法或药物敷神阙穴可以提高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达到抗病强身保健的作用,具有温阳固脱、苏厥救逆、补中理气之功效。
气海、关元: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这两个穴位常用于气脱证,可针刺,也可艾灸,有补气固脱、回阳救逆的功效。
足三里: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是保健第一要穴,不仅可用于虚证患者的急救,也可用于日常保健,调理脾胃之用。
以上只是简单的介绍了几个常见的针灸急救穴位,针灸是传统中医技法,想要治疗重病需要长时间学习,但是治疗急症的方法却很容易就能学会。即使只学会几种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方法,紧急关头也能解燃眉之急。在此仅供大家参考。当然,在救急的同时,应当立即拨打122急救电话,努力争取一切时间,把病人尽快送往医院,中医院医护团队随时待命,会竭诚为您服务。
毕竟,医院才是处理急症的正规场所,也是合法所在。在这里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中医,了解中医,喜欢中医,迷上中医,将祖国医学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