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每天揉一次大腿内侧,两周后,奇迹出现了!

点上方蓝字“中药养生”关注,疾病偏方、中药功效、病症食疗文章不在只看朋友圈。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大,虽然注重保养,但仍有很多人气色不好;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中老年朋友也会遇到下面这位朋友的问题:



经常面色萎黄,神情憔悴,脸上总感觉像蒙着一层薄薄的黄气一样;而且在说话的时候,声音中还带着嘶哑。


“自己也知道要把心放开,可是每天都感觉没什么让人高兴的事,一睁眼就觉得看哪都不顺眼,老是闷闷的,喘气都不畅快。”


听她一说,这明显是肝经淤堵,肝血不足。后来,在一位中医朋友的建议下,她试着每天在自己腿部内侧正中用力按压,两周之后,情绪好多了,脸上也有光了,整个人都精神了起来。


每天揉大腿内侧,竟如此神奇?



很多人肯定会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说出来,你肯定会恍然大悟!


其实,我们大腿的内侧,是肝经循行路线。每天揉大腿内侧,就是在按摩肝经。肝经络于胆,直接与肺、肾、胃、脑相联系,其意义重大。

肝经起于大脚趾的大敦穴,也就是胆经结束的穴位,然后沿脚背向上,然后由小腿内侧一直进入人体会阴部,环生殖器一周,进入小腹,然后从胃旁向上,通过鼻咽,到达头顶百会穴,直接与督脉相交。


当然,肝经在眼睛处有分支,会下行到嘴部,结束于嘴内。全经络的穴位不多,左右侧相加共28个。


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上面那位朋友的问题,唯有调理肝经,这才是治病之本。每天对肝经进行按压,就能很好地疏通肝经,成功为肝脏进行血液的疏通(配合打通胆经,整年气血足)


每天揉大腿内侧,就是刮肝经
天天刮肝经,无病一身轻!



《黄帝内经》称肝为“人体的将军”,这位将军的任务就是率领“军队”,抵御体内累积以及体外不断入侵的毒素。


如果肝经出现了异常,身体即会呈现各种不适的症状如脸色不佳、喉干、恶心、下痢、阴痛、腰痛、脚的第三指痛、焦燥、缺乏决断力等。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看上去比较费劲,其实,只需要举手之劳——每天刮肝经。



1
疏肝理气、防心脑血管疾病


拍打肝经,能够疏肝理气,有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平时可多由下而上拍打大腿内侧。



2
养肝就是养眼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夏承志说,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 养肝就是养眼。每天刮肝经,不仅养肝,还能养眼。



3
消除肝脏火气



肝火旺会让人出现口渴欲饮、小便黄、发热、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状,有些人还会伴随着易怒、眼干。而刮肝经可以消除肝脏内的火气。


4
畅通气血、强身健体



刮肝经除了可以泻肝火之外,还可以打通肝经,让这条经络的气血畅通。肝经的气血畅通,“肝主藏血”的疏泄功能就会强大起来,体内的筋也会更富有弹性,人的身体怎会不健康、不强壮呢?


5
防治疝气、腹部胀痛



有一种病叫疝气,这种病可以通过调理肝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是因为肝经是十二经络中唯一的一条绕生殖器而行的经络。


当男性此处不通时,会表现为疝气,而女性则为腹部胀痛,女性常说气得肚子疼就是这个原因。



刮肝经的妙法,一秒学会!



刮肝经的方法很简单,照着下面这句话去做,就可对整条肝经进行按摩:


方法:用掌根从大腿根部推至膝盖处。


另外,也可握拳后,用四指的第二个关节向下推。每次推300下。如果觉得疼痛受不了,或者怕划伤皮肤,也可涂一些肥皂或者其他具有润滑作用的油脂。

当然,还有一个更为有用的方法,就是妙用擀面杖刮肝经。每天用擀面杖按揉大腿内侧,太好用了!



1

准备一根40厘米左右的擀面杖,然后自然地仰躺于床上,两条腿稍稍蜷起,使两脚脚心相对,这时大腿的内侧自然摆于正面。

2

手握擀面杖,从大腿根部开始敲打,一直敲打到膝盖处的关节前。力量要由小变大,逐步增加力度。但是力量一定要控制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提示:一般每天晚上进行1次敲打、擀压就可以了。在擀压大腿之后,可以对小腹两侧部位也进行适度的擀压,同样会起到疏通肝经的作用。


只是这个部位的用力不可过大。腹部不能采用敲打法,但是可以用擀面杖的两端进行点按,力度应该是从轻到重,逐步增加,控制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免伤到内脏。


每天揉大腿内侧,两周之后,情绪好多了,脸上也有光了,整个人都精神了起来。


揉大腿内侧就是刮肝经,每天刮肝经,无病一身轻,这么好的方法,一定要发给身边的人,现在就用起来!


用药需谨慎,请遵医嘱!(源于网络)


温馨提示:

想要了解更多病症中医用药,病症小偏方吗?

想要了解更多中药知识和食用方法吗?

只需关注后回复病症/中药名即可!已收录百种病症及300种常见中药功效及用法!如回复‘三七’、‘高血压’、‘月经不调’等。



推荐三七知识的平台

【三七小知识】简介:一个专注于分享三七知识的平台;一个只分享不发任何广告的平台;一个三七文章放心转载的平台!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