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潮湿闷热,容易导致人体湿热。如果感觉口干口苦,嗜睡疲惫,肚子不舒服,身体不利索——说明湿气重啦,看看你是不是有这八个坏习惯:
从中医角度来说,睡不够就是脾虚的症状。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
建议每天晚上11点前就睡觉,每天增加一些运动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
肠胃功能好坏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给外邪创造入侵机会。因此不宜过量食用,烹调时最好加入葱、姜来减弱蔬菜的寒凉性质。
这是加重“湿毒”的关键因素,从中医上来讲,酒助湿邪,因此酒精尽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浇愁。
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大的表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
适当运动,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进身体器官协调运作,加速“排湿”。
久坐会使人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加重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还会引发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头疼、头晕。
“只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做法,很容易让湿邪侵入身体,特别是在秋冬季。全身都要注意保暖,洗澡水别太凉,洗头后要及时吹干。
一些生活细节,也会导致周围环境和身体里的湿气加重。比如,喜欢坐在地板上玩耍、长时间呆在密闭的房间里等。平时要适当开窗透气,特别是房间内潮气重时。
“湿邪”的7大信号
三伏天,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此时最旺盛。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
同时,脾主运化水液,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
如何知道自己体内是否有湿气?只要我们平时多加注意,就能发现可以判断的信号很多。
早晨起床时还觉得困倦、四肢沉重,尤其是小腿肚子发酸发沉,手脚冰冷,人也懒得动弹,说明你体内湿气重了。
皮肤总爱起疹子,有时手脚患有小疱疹甚至脱皮,脸上、头发总爱出油,黏腻不舒服。
大便经常粘在马桶上,一箱水还冲不净,而且总有排不净的感觉,说明体内有湿气了。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
有些人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不干不净的感觉,想吐痰也吐不出来,也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缺乏运动,同时他们又常常会因为湿气重而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疾病。
没有原因的胃口不佳、胸腹闷,容易拉肚子。脾湿导致的腹泻不一定是因为病菌,而是脾胃失和造成的,使用抗生素往往并没有效果。
当然,这些都是湿气比较严重时的表现。出现了这些症状,还是先要排除其他疾病,请医生进行诊断后再做处理。
三伏天湿度很大,人体内的“湿”不能正常排出去,就会出现“湿重如裹”、气机不畅,造成旧病复发、旧病急发的危险。
解除或减少“湿邪”对机体的伤害,除了减少受热的机会、防止中暑、及时增减衣物以外,还要从饮食上加以调整。
多吃清淡食物和蔬菜水果,少吃肥甘厚味及辛辣食物,特别是远离烧烤食物;少吃甜食;少饮酒;补充蛋白质和少量的瘦肉;多吃些有祛除湿气作用的食物,如薏米、红薯、土豆、山药、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白扁豆、赤小豆。
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喝水,每天至少保证1500毫升,也就是3个矿泉水瓶的量。
要想去湿气,还要动起来。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的方法。体弱、有慢性病的人,要量力而行。
家里如果太潮湿,可以买来吸潮袋、吸潮盒甚至除湿机,也可打开空调的除湿功能,保持室内干燥。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人,不要忘记监测各项疾病指标,坚持服药;同时注意不要长时间、长距离的旅游,以免身体在营养相对不足的状态下承受更大的消耗,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
夏季祛湿方大全
淮山芡实薏米汤
材料:淮山20克、芡实15克、炒薏米30克、北芪15克、猪排骨150克。
制法:先用水浸泡淮山,去掉硫黄之味。薏米用锅炒至微黄,排骨洗净斩件,芡实、北芪用清水洗净。将全部材料放进汤煲内,煲一个半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醒胃、祛湿抗疲劳,尤适宜脾虚湿重、精神不振、大便烂溏者。便秘者不适宜。
薏米赤小豆汤
材料:薏米30-50克、赤小豆30-50克。
制法:薏米、赤小豆用清水洗净,放进汤煲内,煲一个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利湿,尤适宜湿久化热、口苦、尿黄、舌苔黄腻者。
小米薏米芪莲粥
材料:小米30克、薏米30克、大枣10克、莲子10克、黄芪15克。
制法:将全部材料洗净,放进煲内,煲一个小时,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除湿、益气。以上所列食材为中年人用量,老年人应适当减量。
藿香荷花茶
材料:厚朴花10克、荷叶20克、藿香10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放入砂锅,加水煮20分钟,隔渣取汁,作日常茶饮。
功效:能醒脾胃、芳化湿浊,适用于上焦困湿者,常见有口淡、胸闷、头重湿困、舌苔白腻等症状。
莲子扁豆祛湿方
材料:莲子(带心)10克、扁豆10克、猪瘦肉150-200克、陈皮1.5克。
制法:所有材料一起煮汤,煮一小时左右,加少许盐,即可饮用。
功效:健脾祛湿、清心火,适用于出现食欲不振、烦躁易怒、大便不畅、舌苔白厚的儿童饮用。
花椒蛇床子
材料:花椒30克、蛇床子30克。
制法:将药材洗净,放4碗水,煮35分钟,兑水1000ml,泡脚,每晚泡20-30分钟。
功效:祛下焦寒湿、补肾祛风,适宜手足发冷者,尤其适宜女性。
1.丰隆穴
足阳明胃经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或食指间关节点按该穴3分钟,然后顺时针揉按穴位约5分钟。
功效:通调脾胃气机、祛湿化痰。
2.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合穴,乃保健要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按压或顺时针揉按穴位5-8分钟,局部有酸胀感效果佳。
功效:足三里除具有调理脾胃、疏风化湿功能,还能补中益气、扶正祛邪,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3.中脘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
按摩方法:用指端或掌根作用于穴位,顺时针揉按2-5分钟,亦可用四指指腹或掌心置于中脘穴,顺时针按摩2-5分钟。
功效: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适用于湿滞、胃脘饱胀、嗳气者。
4.曲池穴
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完全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处。
按摩方法:以大拇指指腹点揉此穴2-5分钟,亦可用四指并拢,拍打此穴,以局部皮肤微红为度。
功效:可泄大肠湿热,用于肛门灼热、大便黄烂、排不尽者,亦可治疗湿疹等皮肤病症。
艾灸
艾灸法具有温通经络、祛寒除湿等功效,通过选取丰隆穴、足三里、中脘穴、曲池穴等穴位施灸,能治疗湿气带来的不良症状。
灸法:1.选择祛湿穴位(丰隆穴、足三里、中脘穴、曲池穴)两三个施灸。2.点燃艾条,在穴位上方3厘米左右施灸,每个穴位灸5-10分钟,局部皮肤发红即可。
注意:有湿热症状的人(身体感觉发热、口干、口苦、舌苔黄等)不宜施灸。
通知
江西省中医院针康分院从文教路搬迁至江西省中医院总院,科室调整如下:
针灸二科搬至综合大楼19楼(全层)
原综合大楼19楼脾胃肝胆病科搬至综合大楼18楼(半层)
针灸三科搬至综合大楼7楼(全层)
针灸四科搬至综合大楼22楼(半层)
眼科搬至综合大楼22楼(半层)
康复科搬至医技大楼6楼(半层)
编辑:杨萌
推荐阅读
特别提醒:中伏已到,贴"三伏贴"的小伙伴千万不要错过!详情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