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世界肝炎日:拒绝“肝”扰,OK一生


世界肝炎

今天(7月28日)是第七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是:消除肝炎世界肝炎日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四个与疾病相关的正式节日之一,是为了让全球关注病毒性肝炎患者群体和携带者。











接种乙肝疫苗: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手段

无论是肝炎患者,还是健康的人群都不必“谈肝炎色变”,了解科普常识,消除认识误区,有助于做好自身防护,或者控制病情。

误区一:只要和肝炎患者接触就会传染

许多人一听到肝炎,就认为是病从口入,不敢和患者同桌吃饭,其实不应一概而论。因为只有甲肝戊肝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乙肝丁肝丙肝是血源途径传播,和这类患者的正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办公用品等都是安全的。

但须注意的是,对于血源途径传播,在家庭内需要小心,任何有血液暴露的接触都应该避免。比如牙刷、剃须刀等个人卫生用品,可能有微量血液暴露,绝对不能共用。其他血源性传播的情况还有输血,注射,母婴传播,血液制品和各种有创伤的操作等。

甲肝戊肝虽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例如食用或饮用了有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但是对于这两类患者来说,主要是急性肝炎,绝大部分都可治愈。


误区二:乙肝会遗传,不能结婚、生小孩

慢性乙肝是传染性疾病而非遗传性疾病。男性携带者生孩子基本不受影响。女性携带者生育如及时进行母婴阻断技术,95%以上的乙肝携带者可生出健康的宝宝。即便是乙肝患者也可以通过治疗控制病情,在肝功能稳定、病毒不复制的情况下结婚、生育。

误区三:得了乙肝就等于得了肝癌

乙肝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很有可能恶化,最后成为肝癌,但并不是所有的乙肝都会发展成肝癌,在肝硬化患者中,有20%—30%恶变为肝癌。因此,乙肝患者需定期检查,以便对可能发生的病变及时诊断、及时治疗,科学预防肝病恶化。

误区四:乙肝是不治之症

许多乙肝患者一旦知道自己患上了乙肝,就开始忧心忡忡,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其实,我国在2010年10月就已公布了肝病科研成果‘生物免疫疗法’,能有效治好肝病,而且能够正常学习、工作,正常生活(包括结婚、生育)。





肝脏疾病的早期,大多数因无明显典型的临床表现,甚至没有临床表现,孩子精神状态、睡眠、饮食及活动都与健康儿童无异,易被家长忽视,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其实,患有肝病的孩子,只要细心观察,还是有迹象可寻,做到早期发现。如何早期发现孩子是否患有肝脏疾病,从三个方面进行观察检查。

观察皮肤巩膜是否有黄疸

黄疸是因为血液中胆红素升高,上升到一定程度,至使皮肤与巩膜出现黄染。黄疸是肝脏疾病的一种重要信号,也是较为早期的一种体征。

怎样观察皮肤黄疸?在自然光线下,首先观察孩子眼睛巩膜,正常时呈白色,如果出现有黄色或淡黄色,即是黄疸的特征。其次观察前额部,有手轻压孩子前额皮肤,正常情况下,按压部位皮肤呈白色,放手后迅速转为白里透红,而有黄疸时则透出黄色。

根据黄疸出现部位判断病情:当胆红素上升到一定程度,皮肤也出现黄染最先出现的部位是眼睛巩膜。对于婴幼儿,黄疸出现有部位与黄疸程度有一定的关系。黄疸出现的顺序一般自上而上,如果面部、前额部位出现有黄疸,为轻度黄疸;躯干出现有黄疸,则为中度黄疸;如果四肢皮肤也出现有黄疸,则为重度黄疸。

触摸宝宝的腹部,可以发现是否有肝脏、脾脏是否肿大。

肝脏一般在右上腹部,脾脏位居左上腹部。肝脏或脾脏肿大,也是提示肝脏疾病的重要信号。

观察方法:在立位时表现有右上腹膨隆,卧位触之有肿块,表现有肝脏肿大;如果在立位时左上腹膨隆,卧位触之有肿块,表示脾脏肿大。

检查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极易受到药物、毒物或其他疾病的影响,而发生异常。给孩子定期体检时抽静脉血检查肝功能和进行肝脏B超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疾病信号。

除了定期体检外,以下情况需要检查肝功能和肝脏B超:发现有黄疸或肝脾肿大者;肥胖儿童;使用药物治疗,尤其是使用容易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如退热药、化疗药物、抗结核病药物、免疫抑制剂、降血糖降血脂药物及抗生素等;其他严重疾病如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家庭成员中发现有肝脏疾病;每年健康检查。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