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交流学术成果 推动学科发展——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卫星会议暨中国植物学会第15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点击上方“中国现代中药” 可以订阅哦!




交流学术成果    推动学科发展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卫星会议暨中国植物学会第15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2017年7月21—22日,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卫星会议暨中国植物学会第15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主办、深圳大学医学部药学院与深圳市医药行业协会联合承办。大会以“中国大健康产业链中的药用植物和植物药”为主题,来自海内外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汉董,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做大会主旨报告。

孙汉董院士对现代中药与天然小分子药物的研发进行了深入探讨,回顾了近些年针对天然产物兴起的生物合成、基因簇挖掘等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进展;介绍了多个天然产物为基础的新药研发实例以及取得的优异成果;指出目前天然产物研究发现中存在研究方法和手段创新性不足、对发现的天然产物生物活性认识能力不足、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不足等问题,建议大家应充分利用当代生物技术,多通道探索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并以“静水流深处,笃行学问间”来勉励研究人员要沉下心、不断积累、不断发现与突破,为推动我国天然产物化学的发展及中药现代化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汉董做主旨报告


黄璐琦院士系统介绍了分子生药学的发展历程,1995年他在《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中首次提出“分子生药学”概念,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分子生药学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已形成以“基础研究为重点,以创新研究为核心,以应用研究为目标”的学科建设思路。黄院士指出现阶段分子生药学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中药分子鉴定是基础,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制是特色,应用合成生物学生产活性成分是前沿”,分子生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正引领着中药资源、中药鉴定、中药品质形成与质量评价研究的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做主旨报告


30多位知名专家围绕药用植物资源与品质评价、药用植物分类鉴定、中药活性成分及作用机理研究、植物药与健康产品开发等主题做专题报告,深入探讨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在中国大健康产业链中的研究新进展、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员结合实例剖析了发现天然产物功能的研究策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中药民族药药学部阳长明主任药师解读了中药复方新药的质量设计、完善与技术审评的分阶段要求,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教授、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艾铁民探讨了植物拉丁学名字体和药材名规范化问题,深圳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副院长程永现教授介绍了以“分子诊所”构建为目标的中药化学研究模式,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张磊教授分享了“互联网+”背景下植物来源健康产品的开发实践经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研究员、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袁庆军介绍了当归的栽培起源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婉莹研究员介绍了中药多基原植物钩藤的化学组成、体内代谢及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方晓东博士分析了中医药在基因组时代的发展机遇。


    郝小江研究员

    阳长明主任药师

    艾铁民教授

    程永现教授

    张磊教授

    袁庆军研究员

    吴婉莹研究员

    方晓东博士


本次大会收到127份论文投稿,经过专家评审,最后选出10篇优秀论文,会上为获奖者颁发了优秀论文证书。


会议最后由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张文生教授做总结发言。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的报告从药用植物及植物药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多学科交互融合,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与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本次大会作为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卫星会议,通过学术交流激发思维碰撞和学科交融,为我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界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高端的产、学、研学术交流平台,堪称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将为推动本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和产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国际植物学大会


国际植物学大会是植物科学领域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国际会议,被誉为植物科学界的“奥林匹克”,每6年举办一次。2017年7月24日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深圳开幕,首次在中国举办。







《中国现代中药》

微信号:zgxdzy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5号依斯特大厦8层

邮编:100195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