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观念、医学模式的深刻变化,以及医学目的的重大调整,治未病这一古老而前沿的理论,越来越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作者 | 戚向坤
来源 | 中国县域卫生
2017年8月19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北京中医药大学承办的中医体质行业盛会“全国第十五次中医体质年会暨全国中医治未病高峰论坛”在京召开。多位中医药方面领导与嘉宾参加会议,多位专家学者分别为大会做了精彩的主旨报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
治未病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治未病历经长期实践,形成了未病先防的理论体系,以及一系列独具特色优势的技术方法。随着健康观念、医学模式的深刻变化,以及医学目的的重大调整,治未病这一古老而前沿的理论,正在越来越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和魅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过去治未病这个理念虽然经过了几千年的实践,但是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方面,很多还是停留在理念上,并没有设立在公共服务中,其辨识这个技术方法应用于公共卫生服务,也是中医药介入公共卫生服务的首例。
现在公共卫生服务费45元,在首次体质辨识建立档案的过程中,国家给了20万来开展这项工作,这是造福百姓的。中医药之后又有0-36个月的儿童保健,还有围产期保健,以及60岁以上人群的中医药。中医药陆陆续续进入到公共卫生服务的惯常,人民群众获得了中医药的公共卫生服务,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
体质学说是现在中医理论一个典范
在治未病上,包括国际传播上,也包括中西医方面,体质学说是现在中医理论一个典范。按照体质学说,现代中医理论也得升级。现在,体质学说比较成熟,其理论体系也比较成熟,但是人才培养模式怎么做,服务模式怎么推广,包括管理,怎么把体质学说的管理标准化,还有产业模式如何做?
今年,北京市政府对治未病做出了部署,这次我们是用大数据的形式来促进发展。没有一个理论,没有一个大数据平台,或者没有一个团队,无法实现真正管理。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
中医体质学是可推广,并能够覆盖更多
对于中医体质学说我提出几点希望:
第一个,在理论上探求精细化。九种体质的分类怎么更加精准的再往下分,这可能是理论上的探求。
第二个,借助现代的手段更加方便。使中医手段能够很快的检验出来,这两个在未来的体质学说有高度的发展空间。
第三个,易操作性。体质学说如果说治未病,那多属于顶尖的中医院,更不要说到下面的医院去了。
我也去过全国各地临床医学院的体质医科,我认为中医体质学是可推广,并能够覆盖更多人,无论是在技术理论还是创新方法,能够有老百姓更加操作的,医护人员能够识别和使用的方法。
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曹洪欣:
中医药服务领域将实现全覆盖
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建国以来首次从国家层面规划了中医药十五年的发展规划。
近些年来,在治未病的核心领域,体质学说、体质辨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分会成立十五年来,学术活动十分活跃,有机的把医疗、教学、科研凝聚在一起,团结了一批人,扩大了学术影响,提高了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应该说在全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生物技术与医药处处长张兆丰:
加强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创新
对于中医药的科技发展,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首先,大力加强技术方法的创新。现在的科技进步,如果把最新的技术跟中药原创的思维融合到一起,一定是我们最为根本的科技进步。
其次,深化中药理论创新和传承。中医药的事业发展必须有一个规模庞大的队伍,每一个中医的传承都需要从头学习,如何推动建立具有现代的传承平台,构建中医药创新网络和支撑体系,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工具。
再次,加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研究。体质学说是至关重要的,把它进一步发展,应该说是我们中医特色的地方。
第四,加快发展中医药产品,中医药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是方兴未艾。
第五,加快推进中医药的标准化、国际化。“十三五”将积极推进中医药大健康计划的实施,针灸先行,加快中医药的服务和产品走向世界,加快中医药“一带一路”的合作。
第六,加强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创新。民族医药还有临床的经验,有很多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挖掘。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樊代明:
中医必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和整合医学重要的构造者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第一,在人类历史上中医从来没有今天这么重视。第二,在世界医学领域,中医是可以与西医媲美的领域。第三,必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和整合医学重要的构造者。
中医、西医都是医,在健康层面都是一样的。你是中医、还是西医,你说“我都会一点”,但西医的人不敢这么说。应该怎么做?
第一条,一定要以疗效为标准,不是包括大小标准,不是哪个指标,而是总体状况,以疗效为标准。第二条,微观到宏观,一定要回到宏观,解决宏观的事情,解决整体的问题。第三条,变不治为可治。怎么办呢?我能治你能治就不要吹了,这样去结果自己的问题。最后一条,抗生素要做手术,可能赶不过他,加起来就是新的医学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原创思维+原创科技等于原创成果
如果不和现代科技结合,青蒿本身就是柴,变成青蒿素就是个宝。中医的原创思维,中医的宝贵经验都需要传承。中医学虽然古老,但是它的理念并不老,包括天人合一,人和自然要和谐。
辩证论治、养生保健、复方治疗,都是我们的优势,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前沿方向,很多方面还能够引领潮流,引领时代。所以我们提出来传承与创新并用,传承是我们的经验,一定要坚持。
创意理论创新以后我们总结经验,面向时代需求,源于临床实践,指导临床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把国医大师的经验深化为理论,这也是理论的源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程京:
体质能与机器很好的结合
中医需要很好的发扬光大,我们把体质与机器很好的结合,既要静态,又要动态的观察。什么样体质的人容易得什么样的病,体检的时候有针对性的查。同时,生活的方式一定要顺其自然,同时要时时刻刻监护爱护我们的工具,为健康信息采集提供保障。最后,自己家里的健康保障,社区的健康保障和大型综合医院的健康保障都要进行分层,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够把我们的文化精粹发挥到极致。
如果我们以中医为主导,结合现代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比西方人少花很多的钱,但是我们取得的效果一点儿都不比他们差。
国医大师、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刘敏如:
要从源头整理继承中医文化的精华
在中医药发展漫长的长河中,宏观的理论、理念虽然只有零星的散落在各个学科中,甚至有的已经与现代理论相关的研究碰撞出新的火花。
我们一直强调,要从源头整理继承中医文化的精华,但是我有些感到遗憾的是,在中医学术界对系统的整理发展中医药的理论,我认为至今重视不够,比起重视临床,有一点“废理论、重理论”,以为我们的中医优势在临床,按照我们的手段可以治一些疾病,而且比较奇妙的出现了疗效。
至今我认为,没有几个理论性的突破,这是我的观点和看法。但是我认为,王琦教授和他的团队,能够抓住一个难题,就是关于继承中医的一些比较零星的,但是非常有发展内涵的体质理念,而持续不懈的研究那么多年。据我了解,他收集的资料和他在临床上的实践,还有他团队的努力,确实获得了不少的重要材料,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关于体质研究的结论。
中医体制学创始人、国医大师王琦教授:
要在中医治未病上多下工夫
有一个好消息,我们团队基于中医“治未病”的生物学基础与研究以及调体“治未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刚刚被列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这标志着中医体制与治未病进入了国家分子成立领域阶段。
我们现在到了治未病,中医治未病阶段,因此,中医同仁们一定要在中医治未病上多下工夫。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倪诚:
体质分会要对接时代前沿进一步发展团体功能
体质分会被评为中华中医药协会先进的学会。展望未来,体质分会要对接时代前沿进一步发展团体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更大成绩:
首先是扩大影响。中医体制峰会作为国内唯一一个体质学专科分会,应该充分利用学术资源优势和行业引领优势,不断扩大影响,提升会议质量。
其次是把握科研状态。通过与兄弟分会,把握科研动态定期更新科研进展,提升体质学研究的时效性、创新性、科学性,通过产学研联合,推动中医大健康服务。
还有就是加强国内外合作。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建立学术共同体,推进中医体质学国际化发展。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